向“伪公益”宣战!抖音为何要这么做?
既会分散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机会,
也会成为慈善事业失去公信力的“幕后黑手”。
在网络世界,善意善心更容易被汇聚和放大,也有更多的善举善行可以越过物理层面的隔阂,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隔空”感受到温暖的力量。
但总有些人想要在网络世界里“钻空子”,他们肆意编造剧本、上演苦情戏码,发视频做直播,这一切都只是用卖惨来“吸粉”,进而达成变现。为了这样的“伪公益”,这帮人甚至能对孩子哭不出来就掐,逼老人在病床前诉苦。
近日,针对有账号试图以“助农”“助困”“助残”“助老”为由,编造不实场景,实施虚假公益等行为,为推动公益行业在平台更好发展,抖音官方账号发布了关于公益内容治理的最新规范。
我们必须守护好网络世界纯粹的善意,斩断“伪公益”的牟利链条,消灭其生存空间。
“伪公益”损伤慈善事业公信力
顶着公益旗号,发布摆拍视频,如此“伪公益”近年来在互联网平台屡有发生。
一些账号以公益为由,博取关注、骗粉骗赞、非法获利。如,发布摆拍、“贫困悲惨”、夸张凸显社会与家庭矛盾等不实信息内容,或借助发布“助农”“助老”“助残”“助困”等内容,谋求商业变现。
有个别创作者利用虚假人设、情节、场景、道具等编造不实信息,凸显对立和冲突效果,为的就是收割流量和粉丝,以此换取金钱利益。如,有账号摆拍发布“姐弟俩被抛弃靠捡垃圾讨生活”;还有账号在大凉山,通过给老人发现金的方式摆拍悲惨生活做“慈善”。
不可否认,网络世界拓宽了公众参与公益慈善的渠道,在“指尖一点”就能参与的条件下,更多人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形成广泛的社会动员力量,但网络主播们手段隐蔽,普通人很难辨别“伪公益”。
冲击的画面、冲突的效果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众的关注,但骗取流量背后伤害的是社会的爱心和善意。
如果造假和作秀能一直在网络世界“肆意妄为”,既会分散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机会,也会成为慈善事业失去公信力的“幕后黑手”。
抖音多措并举严打“伪公益”
正本清源正当时。抖音近日出手,发挥平台责任,以全新的规范治理,向“伪公益”宣战。
从源头的公益资质来看,新规首先对公益类账号提出认证等要求,具体包括:账号如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主体需持有相关资质并按照规定认证;政府、媒体等其他账号如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需自身持有相关资质,或与有资质机构联合进行。
对于无上述资质的账号,新规要求其“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包括但不限于利用电商销售等方式变相募捐。”
从过程中的获利方式来看,抖音新规明确,为了保证用户通过平台开展公益活动的专业性、严肃性与纯洁性,公益类账号不得进行直播打赏、电商销售等营利性行为。
此外,为确保经认证后的公益账号发布的内容真实、募捐合规、导向积极,新规要求账号必须由公益组织、公益从业者直接运营管理,并为账号的内容质量、画风规范负责,“不得委托第三方MCN机构或他人进行账号代运营、不得批量生产发布同质化内容。”
平台还加大了常态化“巡查力度”,尤其对发布“生活困难”“房屋破旧”“老少留守人群”等内容且存在营利性行为的账号实施重点排查,对已查实存在虚假编造、骗取爱心、不当营销的“伪公益”内容与账号给予严格处置。
上述新规瞄向“伪公益”的“七寸”,确保了公益的纯粹性,对那些试图以公益之名变现敛财的账号发布“驱逐令”,对有资质的公益账号,也绝不“因噎废食”,尽量厘清公益和营销的边界,让公益的归公益,商业的归商业。
期待多方合力净化网络公益
抖音新规努力夯实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为公益保驾护航,体现了平台的社会责任心,但在净化网络公益这件事上,仅靠一家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伪公益”现象有其复杂性,需要多方联合,共同治理。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表示,“伪‘公益’内容、行为利用了公众的善良,也破坏了公益慈善的良好生态。在平台上存在的伪公益行为,平台有责任也有权利进行监管。我们认可平台通过发布新的规则,进行主动治理的行动,共同推动网络公益内容的有序规范。”
也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所言:“治理都是一个过程,能拿出几条来,就是个质的变化,是一个负责任的平台的一种体现。我们通过这几条慢慢规范、慢慢进步,慢慢地细化,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完善。”
“抖音长期关注、研究平台公益内容的传播,致力于建设更好的公益内容生态,希望更多优质、真实的公益内容被记录和传播,”抖音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虚假内容影响恶劣,平台会持续不断进行打击”。
对“伪公益”的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只要平台、政府、社会等各界持续打出“组合拳”,定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制止“伪慈善”现象,最终能让慈善回归其最纯粹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