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核发第二批企业债券注册批文,意味着什么?
CFIC导读
◆企业债审批权划转对债券市场造成的短期冲击有限,但在“理顺债券管理体制”这一前提之下,预计后续企业债发行条件、审核标准等将与公司债趋同;新发企业债募资用途或更为灵活,债券期限亦有可能缩短。
原标题:【财经分析】债市统一监管稳步推进证监会核发第二批企业债券注册批文
新华财经北京6月7日电(王菁)据证监会官网6日更新的信息显示,证监会近日对7个企业债券项目依法履行了注册程序,并核发了注册批文。这是企业债发审职责划转至证监会后第二批完成审批的债券项目。
公告显示,该批企业债券包括3个优质企业债券项目、2个一般企业债券项目和2个专项企业债券项目(绿色债券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债券),7个项目拟募集资金合计约180亿元,主要投向热力燃气项目、交通运输、产业园区、新型城镇化、安置房建设、土木工程等产业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债审批权划转对债券市场造成的短期冲击有限,但在“理顺债券管理体制”这一前提之下,预计后续企业债发行条件、审核标准等将与公司债趋同;新发企业债募资用途或更为灵活,债券期限亦有可能缩短;同时弱资质主体新增融资难度或有所加大,需关注其再融资情况。
两个月41个企业债项目顺利核发注册职责划转进程高效
回顾企业债发审职责划转的进程,监管部门执行十分高效。就在今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提到,证监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原本划入发改委的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调整至由证监会负责。这一调整,标志着债市统一监管迈出重要一步。
4月,证监会与发改委公告明确了企业债发审归口证监会的过渡期安排,期限为6个月,过渡期结束前,证监会将及时向市场公告企业债券管理的整体工作安排。证监会表示,在过渡期内坚持“稳字当头、最小化变动”的原则,过渡期“三不变两调整”让企业债券运转起来,包括审核机构不变、审核标准不变、托管交易市场不变。同时,落实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划转要求,稳妥做好“两调整”,确保划转工作有序衔接。
此后的4月23日,证监会便对发改委移交的首批34个企业债券项目依法履行了注册程序,同意核发注册批文。首批项目拟募集资金合计542亿元,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产业园区、新型城镇化、安置房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5G智慧城市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产业领域。
事实上,债市走向统一监管早已有迹可循。
2018年8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的债券市场”。同年9月,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评级资质互认;同年12月,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违法行为由证监会统一执法。2020年3月,企业债和公司债注册制启动,与银行间债券趋同;同年7月,央行、证监会和发改委统一信用债违约处置机制,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试点启动;同年12月,央行、证监会和发改委统一信用债信息披露规则。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公布,提出“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债券市场要素自由流动”。
过渡期后企业债市场化水平提升整体发行年限缩短已成市场共识
企业债发行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发债融资一般需配套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规模大,通常企业债发行期限相对较长,以5年-10年中长期为主。企业债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国家战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发行条件严格等原因,近年来企业债存量规模持续收缩,净融资额自2017年以来保持负值。2022年,我国共发行484只企业债,规模合计3681.30亿元,同比下降16.64%。
平安证券固收团队此前在研报中提及,企业债有两个特征:一是募集资金绝大多数对应政府相关项目,使得城投债占比高。主要因为作为企业债监管机构的发改委同时也掌握项目审批权。而公司债和协会债对应项目较少,更多是用于偿还债务和补流。二是违约率低于公司债和协会债。发改委掌握项目审批,对发行人和政府影响较大,所以在企业尤其是国企出现问题时会督促企业甚至地方政府优先偿还企业债。
对于过渡期之后的市场发展,华福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李清荷表示,发改委企业债是带有政府信用背书的债券,与政府项目挂钩,因此通常企业债发行期限多为五年期、七年期和十年期这类长期限,若转到证监会改为市场化的发行后,预计企业债整体的发行期限将会有所缩短。
天风研究固收团队则认为,企业债和公司债的审核规则或会趋同,调整后企业债的募集资金投向是否仍需与项目挂钩、是否受公司债“红橙黄绿”限制等有待政策进一步明确。是否保留企业债这一品种,仍有待观察。不过,企业债的发行会更加市场化,整体发行期限或可能缩短,基本成为市场共识。
另一方面,中诚信国际政府公共评级部表示,对弱资质主体而言,新增融资难度或有所加大。此前由于审核标准的不同,存在部分弱资质平台无法满足公司债等券种发行门槛,但因为拥有符合政策导向或区域发展的募投项目而得以成功发行企业债的情况。若后续企业债发行条件、审核标准等与公司债趋同,预计弱资质企业新增债券融资的难度较大,需关注其再融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