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 | 北京大学生科院刘敏副研究员与合作者揭示营养感应调控脂肪变性的新机制

2023-06-07 17:32:01 - 市场资讯

转自:药学进展

学科前沿 | 北京大学生科院刘敏副研究员与合作者揭示营养感应调控脂肪变性的新机制

北京大学生科院刘敏副研究员与合作者揭示营养感应调控脂肪变性的新机制 PPS 

营养感应对于生物体优化代谢过程以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至关重要,而营养感应的失调通常会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1,2],解析营养感应机制有助于代谢性疾病治疗策略的优化与迭代。

脂肪变性是一类以脂滴在非脂肪组织中过度积聚为特征的病理状况,在肝脏中的脂肪变性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在肌肉中发生的脂肪变性可诱发肌肉萎缩和少肌症[3]。脂肪变性与营养状况异常密切相关,通常认为是营养过剩的一种“富贵病”。事实上,营养缺乏也会导致肝脏与肌肉脂肪变性。因蛋白质缺乏而营养不良的儿童,虽然瘦骨嶙峋,却往往患有严重的脂肪肝病和肌肉减少症的特征[4]。与之类似,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nervosa)患者也容易罹患严重的肝脂肪变性或肌肉萎缩[5]。更值得注意的是,依赖禁食实现快速减肥的人群患肝脏和肌肉脂肪变性的风险更高[6]。那么,为什么营养不良的消瘦人群会和营养过剩的肥胖人群一样患上脂肪变性疾病呢?

2023年6月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健/刘敏课题组在JournalofCachexia,SarcopeniaandMuscle杂志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ofUbr1asanaminoacidsensorofsteatosisinliverandmuscle的研究论文,发现E3泛素连接酶Ubr1是肝脏和肌肉中重要的营养感应器。当必需氨基酸匮乏时,Ubr1在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中失活,不能催化脂解抑制蛋白Plin2的多聚泛素化降解。Plin2蛋白水平的升高则会抑制肝脏与肌肉脂肪的分解,从而导致脂肪变性。

研究团队在脂肪变性患者的肝脏和肌肉中发现脂解抑制蛋白Plin2的水平显著升高,Plin2蛋白可能是脂肪异位积累的潜在调控因子。蛋白质降解实验表明,Plin2的含量受泛素化介导的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的调控。利用在果蝇中构建的筛选系统,研究团队鉴定了E3泛素连接酶Ubr1主导Plin2的降解。在果蝇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实验表明,Ubr1是一种功能保守的氨基酸受体,具有两个结合口袋,分别结合两种类型的氨基酸。在氨基酸匮乏的情况下,Ubr1处于自抑制状态,无法降解Plin2,导致脂滴异位积累;只有Ubr1与氨基酸结合后,Ubr1的自抑制才得以解除,从而降解Plin2以清除肝脏和肌肉中的脂滴。这项研究不仅确定了Ubr1是脂肪变性中氨基酸的传感器,而且揭示了营养感应调控脂肪变性的新机制,为脂肪变性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敏副研究员和博雅博士后张延松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石汉平主任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赵婉妮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雅博士后张延松博士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健教授、已毕业博士研究生李亚娟博士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博士研究生林思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获得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以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启东产业创新基金的资助。

参考文献:

1.ChantranupongL,WolfsonRL,SabatiniDM.Nutrient-sensingmechanismsacrossevolution.Cell2015;161:67–83.

2.EfeyanA,CombWC,SabatiniDM.Nutrient-sensingmechanismsandpathways.Nature2015;517:302–310.

3.FriedmanSL,Neuschwander-TetriBA,RinellaM,SanyalAJ.MechanismsofNAFLDdevelopmentandtherapeuticstrategies.NatMed2018;24:908–922.

4.WilliamsCD.Anutritionaldiseaseofchildhoodassociatedwithamaizediet.ArchDisChild1933;8:423–433.

5.SakadaM,TanakaA,OhtaD,TakayanagiM,KodamaT,SuzukiK,etal.Severesteatosisresultedfromanorexianervosaleadingtofatalhepaticfailure.JGastroenterol2006;41:714–715.

6.LiebeR,EspositoI,BockHH,VomDahlS,StindtJ,BaumannU,etal.Diagnosisandmanagementofsecondarycausesofsteatohepatitis.JHepatol2021;74:1455–1471.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美编排版:韩杭丽

文章审核:隋艾容韩杭丽罗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或观点;如有侵犯作者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Tel:025-83271227,或直接在微信平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药学进展》杂志是由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月刊,80页,全彩印刷。刊物以反映药学科研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趋势为宗旨,以综述、评述、行业发展报告为特色,以药学学科进展、技术进展、新药研发各环节技术信息为重点,是一本专注于医药科技前沿与产业动态的专业媒体。

《药学进展》注重内容策划、加强组稿约稿、深度挖掘、分析药学信息资源、在药学学科进展、科研思路方法、靶点机制探讨、新药研发报告、临床用药分析、国际医药前沿等方面初具特色;特别是医药信息内容以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合,更加突出前瞻性、权威性、时效性、新颖性、系统性、实战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刊物篇均下载率连续三年蝉联我国医药期刊榜首,复合影响因子0.967,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药学进展》编委会由国家重大专项化学药总师陈凯先院士担任主编,编委由新药研发技术链政府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临床医院、CRO、金融资本及知识产权相关机构近两百位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组成。

联系《药学进展》↓↓↓

编辑部官网:pps.cpu.edu.cn;

邮箱:yxjz@163.com;

电话:025-83271227。

欢迎投稿、订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