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前传:杜甫与开元盛世——读《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2024-06-07 07:01:44 -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诗史”前传:杜甫与开元盛世——读《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赵昱华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官场失意的李白途经洛阳,与杜甫一见如故,随后二人相携前往宋州寻访高适。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写道:“在天宝三载这个深秋或初冬的日子,从宋州城中酒肆相扶而出的李、高、杜三人醉眼迷离,沿街往城南而去,登上了兔园中的吹台,极目远眺,怀古抚今。台东的平原杂芜遍野,极力伸展向天边,那是芒砀山的方向,大风吹动,孤云飘走,空余一片雁鹜相呼,清冷而悲壮。”

这段描写文采斐然,将我们带回到了历史的场景之中。作为专研唐代政治史和民族史的历史学者,这一次,王炳文选择的却是“一个人的历史”,因为,这个人非同小可,他是——杜甫。后世将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写至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生于公元712年,他前四十四年的生命史,与玄宗朝的统治盛世是紧密相连的。

这部作品不仅是杜甫前半生的传记,王炳文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公元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以杜甫的视角,去考证、去还原他所见的历史图景。杜甫出身世家,早期生活安定富足,亲身经历盛唐的繁华,而安史之乱,则将其人生割裂成两半,这对杜甫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分界线。

研究杜甫的生平,家庭背景是绕不开的话题。杜甫自述,杜家世代“奉儒守官”,做官是其家族“素业”。王炳文尤为重视的,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杜审言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作者也给了他一个“政治上晚熟”的评价,杜审言任职著作佐郎,这一职位,让其得以接触大量书籍,但屡次被放逐的经历,竟牵连子孙,难以入仕。作者借杜审言之眼,揭示了“开元盛世”之前武周、李唐王朝核心内部的权力之争。

杜甫的首次科举,按公认的说法,是在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但据王炳文的考证,这一时间可能提前到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此处存疑,待商榷。据王炳文说,这时的杜甫年仅十七岁,胸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踏入考场。然而,现实给了杜甫一记重击,他的初试身手,撞上了唐中期铨选制度的大变革,加之文学、政务两派的斗争,让他尚未入仕,便身不由己地如同他的祖父一般卷入漩涡。

或许这样的遭遇,让他深感不忿,落第以后,杜甫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壮游”,此时的他,心高气傲,结交了一批好友,遍走全国各地,登泰山、游齐赵,裘马轻狂,快意人生。我们不知,青年杜甫是不是用这轻狂的生活,掩盖那心中的压抑,但无论如何,早期的杜甫诗句所表达出的,是一种强烈而自我的浪漫主义。

壮游打开了杜甫的视野,让他更加明确地感觉到了精神与物质的冲突。或许,这正是杜甫视李白为偶像的原因所在。李白身上那股不羁的“仙气”,让杜甫得以把精神的追求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杜甫对于李白近乎狂热的推崇与爱戴,多少有对昔日自我的追忆。可以说,杜甫将自己的精神分为了两半,将那份归隐山林的出世情结投射到了李白身上,而自己则保留了那份属于现实的入世。自此以后,属于旧日的那个骄傲而浪漫的杜甫随李白踏舟而去;而属于当下的现实而冷静的杜甫,则前往长安,开始了十年的困居。

盛世时期的壮游,后来终究成了乱世时期的飘零。晚年的杜甫,遥想往事,写下《遣怀·昔我游宋中》,感叹“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杜甫,如今白发苍苍满目悲戚,他用诗歌不断书写、记录历史的变迁,黎民的苦难。而我们展卷阅览这部杜甫传记,又何尝不怀想诗人们把臂共饮、翱翔天地的肆意不羁呢?又何尝不怀想开元全盛时期的辉煌与壮美呢?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王炳文著

岳麓书社|浦睿文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