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日大使:中国是14亿人口大国,没那么多钱搞补贴

2024-06-07 07:55:00 - 观察者网

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消息,6月6日,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题为《中日开展新能源产业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署名文章,全面宣介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批驳“中国输出过剩产能”论调,全文如下:

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全球热门话题。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既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也服务全球经济复苏和绿色低碳发展。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中,中国超过一半以上。中国风电、光伏产品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利用,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新能源。

中国新能源产业没有“产能过剩”。中国近年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2023年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为75%左右。这同美国约为78%的产能利用率相差无几。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供给国内市场,并未大规模对外输出。2023年总体汽车外销比仅为15.9%,大大低于德国和日本的75.6%和51.6%。近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量较快,但远未到一些人所称“席卷全球”的程度。

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源于市场竞争形成的比较优势。本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企业对研发创新的巨大投入以及企业家的不懈奋斗精神,造就了今天的中国光伏产业和汽车工业。中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产业门类齐全,各行业都在快速发展,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来搞补贴。从各国发展产业史看,也没有哪个产业能够依靠补贴而长盛不衰。中国对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已经在2022年底结束。

中国新能源汽车既未“低价倾销”,也不存在“去库存”问题。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平均售价超过3.1万欧元,高于中国国内售价。中国汽车受到欧洲消费者青睐,正在努力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就中国国内而言,小米新能源汽车SU7基本款价格400万日元左右,交付期长达7-8个月,一车难求。总体看,价格不低,无库存积压。

对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指责是双重标准。近日,七国集团财长会声称对中国全面利用非市场政策和做法表示担忧,这种指责是不成立的。在产业起步阶段,因技术开发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各国均给予一定补贴,这恰好也是不少国家目前在芯片产业的做法。待产业进入良性发展后,再将选择交给市场。美国对本土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每台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德国为英特尔、台积电芯片工厂分别提供100亿和50亿欧元补贴,日本为新建半导体工厂拨出4万亿日元补贴预算。

以“产能过剩”名义限制进口实为贸易保护主义。美国《通胀缩减法》充斥歧视性条款,美盟友也未能幸免。美方不久前还罔顾世贸组织裁决,进一步提高中国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几乎堵死了这些产品进入美国的大门。这是将特定产业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是真正的经济胁迫,将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损害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拖累世界经济绿色转型步伐。日本经历多轮日美贸易摩擦,非常熟悉美国竞争不过就炮制罪名横加打压的套路,应该对此感同身受。

“产能”问题终究是市场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起,日本等外国汽车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词在中国家喻户晓。时至今日,中国的道路上还随处可见大量外国品牌汽车。但中国没有人抱怨什么“产能过剩”,因为大家知道这就是市场经济。中国人开了几十年外国车,现在国产汽车产业刚有起色,就遭受各种无理指责,这是不公平的。

中日开展新能源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中日两国产业链、供应链紧密相联。近年来,节能环保成为两国经贸合作最重要领域之一,一些日本企业纷纷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据报道,最近丰田与腾讯、日产与东风、本田与华为分别就生产新能源汽车确定战略合作关系,以维持和提升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我们对此是欢迎的。我们也赞赏日本消费者欢迎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从全球范围看,新能源产品不是太多,而是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市场需求。希望中日两国企业抓住全球绿色转型机遇,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全球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日本经济新闻报纸刊发文章精简版,全文刊发于该报网站。

驻日大使:中国是14亿人口大国,没那么多钱搞补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