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文物首次对外公开展览 白田山遗址有啥看点

2024-06-07 09:35:00 - 深圳新闻网

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新闻网2024年6月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刘莎莎/文莫荣宝/图)巍巍莲花山,悠悠赤石河。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6月6日上午,深圳考古大事件——深汕特别合作区白田山遗址考古成果展在深汕合作区深汕西会展中心开幕。2023年11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发现商周古墓的消息广受关注。经过近半年抢救性考古发掘,至2024年4月,白田山遗址的发掘工作宣布结束。本次展览展出白田山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50余件陶器、石器、玉器,这也是白田山遗址文物首次对外公开展览。

展览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公共事业局联合承办,旨在向公众展示先秦时期本地区的古代灿烂文明,以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市民可免费到场参观。

遗址文物首次对外公开展览 白田山遗址有啥看点

遗址文物首次对外公开展览 白田山遗址有啥看点

●考古成果

白田山遗址发现灰坑18座、墓葬38座、柱洞子23个。

采集、出土遗物共290余件,其中陶器110余件、石器110余件、玉器30余件、铜器4件。

目前,已修复、完成的陶器、玉器共计70余件。修复工作进度完成60%。文物的C14测年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文物修复

妙手“回春”还原貌

深圳考古的每一次发掘行动都深深牵动着深圳人的心。展览现场展示“新鲜出土”的各类陶器、石戈、石玦、玉锛等越千年而来,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显示出古朴、静谧之美。

据悉,自今年4月白田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结束,深圳考古小分队的工作重点就转向了文物整理、修复与研究。历经千年,白田山遗址墓葬中的绝大部分陶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文物修复师争分夺秒、妙手“回春”,将破损器、残器的器型修复得“完好如初”,跨越历史的长河,让观众得以亲见文物当年的原貌,畅想先民们的生活起居、风土人情。

遗址文物首次对外公开展览 白田山遗址有啥看点

●现场故事

考古队员化身“讲解员”

6月6日上午,“白田山上——深汕特别合作区白田山遗址考古成果展”开幕仪式吸引了大批观众到场。

“这块石玦好精美。”“商时期就有这么锋利的石戈了吗?”“玉锛的用途是什么?”展览现场,观众们疑问不断,深圳考古小分队一秒化身“讲解员”,热心的为观展者答疑解惑。观众们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对深圳的过去“热情高涨”。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圳人的文化共识不断累积、文化身份认同不断增强,因此对深圳的过去、深圳的历史兴趣也越发浓厚。“白田山商时期塟葬的发现也是广东省文物局组织的岭南探源工程的又一重要收获。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如火如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共同智慧与努力,只有敬畏历史,珍惜传统文化,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化成共识努力奋斗,创造出属于这片热土更美好的未来!”王军说。

●专家解析

让考古工作走出象牙塔

“3000年前,这里(深汕特别合作区)曾经是浮滨王国向西挺进珠三角的桥头堡。当温润尔雅的玉石被制作成杀伐征戮的武器和工具、却敛去锋芒毕露的杀气,当普通的陶器披上黑釉的外衣,伴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便预示着一个时代即将到来。青铜与玉石和鸣,正是中原夏商文明的惊鸿一瞥。”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与文保部主任、白田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杨荣昌说,“3000年后的今天,依山傍海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致力于打造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正是由小漠港扬帆起航远赴海外。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以白田山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新发现不仅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历史轴线向上延伸将近2000年。”

关于白田山遗址的文化属性,也有了初步的判断——“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是分布于粤东地区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最重要的考古遗存,自上个世纪发现以来,经过几代考古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文化的年代、分布范围、文化特征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基础性研究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此次白田山遗址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及其关系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杨荣昌说,“通过举办考古成果展览,回应市民、观众热切关注的文化议题,同时向公众普及学术研究成果,让其参与其中、共同讨论,对于让考古走出象牙塔、繁荣文化大有裨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