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者之歌 | 张浩:深耕医用薄膜 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2024-06-07 12:00:05 - 劳动午报

雷诺丽特恒迅包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张浩以医用高分子材料改性、药用高分子薄膜开发为研究方向,推动和发展了我国多层共挤医用输液薄膜的开发及产业化。他开创建立的多层共挤下吹水冷工艺与疫苗用生物薄膜的技术嫁接,填补了国内对于新冠疫苗用生物薄膜、生物反应器薄膜的空白。2022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北京劳动者之歌 |  张浩:深耕医用薄膜 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张浩(左)

打破国际垄断

填补我国医用薄膜空白

很多人都有输液的亲身经历,也见多了玻璃瓶和塑料瓶输液。可在目前,输液瓶已逐渐被医用输液袋所取代。而瓶和袋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输液袋有自收缩功能,输液时不需要补充空气到药液中,就能让药液进入人体,而玻璃瓶则必须补充外界空气来保持内外气压平衡,以达到重力输液的目的。

“医用输液袋最先应用于军队。”提起研发多层共挤输液薄膜的原因,张浩解释道,军队输液袋使用场景非常复杂,必要情况下甚至需要被当做空投物资。“可空投一堆玻璃瓶到前线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空想也能想像得出来。”此外,军队需要进行野外训练,输液时的环境相对恶劣,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瘴气特别多,如果被污染的空气进入药液中,后果非常严重。即便是日常医用,也需要注意药液污染问题。“简单来说,医用输液袋可以避免输液过程中外界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从而造成危害。而输液袋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医用包装材料,最主要的就是多层共挤输液膜。”

2011年之前,国内的多层共挤输液薄膜市场被美国、德国、日本、韩国4个国家完全垄断,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供应该产品。为了打破这一垄断,张浩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了多层共挤输液薄膜的开发。

“在研发多层共挤输液薄膜过程中,最困难的是材料和配方体系的开发。”张浩说,由于跨国企业已经通过专利对产品进行了多重保护,导致研发团队在材料选择方面非常局限,尤其是选择专利外的材料做出的产品,总是存在温度适用范围和物理强度有明显缺陷的问题。“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死结,困扰了我们很久。后来,我们把改善重心从配方体系转移到了工艺和设备的创新和改进,从而大幅度弥补了配方体系的不足。经过两年多的付出,我和我的团队最终开发出了‘三层共挤输液薄膜’‘多腔营养液用三层共挤输液薄膜’,其各项性能等同或优于进口同类产品。”

记者了解到,张浩和团队研发的“多腔营养液用三层共挤输液薄膜输液膜”,可将不同药物科学地包装分隔配置于不同的腔室内,使用时通过护士挤压即可实现多种药物的混配,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也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用药风险。

随着张浩团队研发的多层共挤输液薄膜产品的量产,多层共挤输液薄膜国内外市场的售价从每平方米12至16元压低至7元,供货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1个月。目前,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国外市场占有率超过10%。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大幅提升疫苗产能

新冠疫苗研发、试制和生产过程需要大量使用多层共挤生物膜,但此类生物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完全依赖进口。张浩和他的团队知道,新的挑战来了。

“多层共挤生物膜是用多种符合FDA要求的高分子材料共同复合而成的薄膜,是制作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主要部分,可替代传统的不锈钢材质反应器。”张浩介绍道,“多层共挤生物膜的优势很多,最显著的是在不需要扩建厂房的情况下,短时间大幅度提高疫苗、生物制剂厂家的产能,从而提高应对重大突发状况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要研发出这种生物膜,最大限度的为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整个研发过种中,令张浩印象最深的就是产品工艺的开发。国外全部采用流延工艺,该工艺投资大、建成投产需要几年时间。可当时,张浩团队仅有吹膜工艺的设备,这也是短期内唯一能够利用的硬件条件。“为了突破生物膜在吹塑工艺下难以实现的技术瓶颈,我们对设备进行必要改造后,对几百个工艺参数逐个进行优化调整,经常是为一个关键参数就要几十个小时扎在生产现场,不离人进行调整、摸索、分析,这也是我们2020年和2021年的工作主基调。这一干,就是几百个昼夜,但收获是蛮大的。尤其是创造性对吹膜工艺和流延工艺在量产设备上进行了有机结合,使我们依托现有吹膜设备实现了生物膜技术的突破,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出了一份力。”张浩欣慰地说。

想方设法

为企业多培养技术骨干

作为张浩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张浩在管理公司研发的同时,还积极搭建创新团队、培育新人。

在业余时间,张浩时常带领团队钻研精益制造的各类专业知识。2014年,张浩团队还参加了德国TUV组织ISO15378培训,针对医疗器械及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的研发、工艺实现、生产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及风险评估进行系统学习。此后,他又带领团队深入研发,并顺利将自动风环应用于下吹水冷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厚度的控制公差。2017年,他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和研发团队与质量监管部门合作,顺利通过了ISO15378认证,帮助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该国际组织认证的大输液包材企业,并于2019年帮助公司顺利通过德国TUV组织的ISO15378的复审工作。

为了帮助企业培养更多人才,张浩通过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方式积极培养技术新人,并连续多年通过名师带徒的方式为企业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他还利用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原创技术、应用技术、质量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培训,并让核心骨干作为项目负责人管理研发项目,从而使这些骨干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到项目管理知识和实操经验。这一举措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工作室人才辈出,像技术骨干于广东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今年,于广东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浩说,“曾经的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的鞭策。我们深知,时代需要我们,也更加清楚,我们需要有面对前进路上未知的勇气。”

来源:劳动午报

记者:崔欣

摄影:彭程

编辑:刘亚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