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将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发展紧密结合

2024-06-07 18:04:05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6月7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28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等围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建设好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是我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区,东西直线距离约2400公里,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铺展着美丽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沙漠。

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重要地区,内蒙古2023年完成防沙治沙面积950万亩,完成了2023年初计划的1.5倍,预计到2030年将完成9700万亩的治沙面积,不仅要给沙地披上绿色的“防护服”,还要打造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

“比如毛乌素沙漠面积比海南岛还要大,现在80%的沙漠化身为绿色宝地,绿色版图向南推进了200公里;大家熟悉的库布齐沙漠面积有2115万亩,现在已经超过40%披上了‘绿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西临乌兰布和沙漠,在沙漠的东缘建了一条林带,这条林带长154公里、宽100米,使得沙漠东缘后退20公里,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减少了九成多。”发布会上,王莉霞对内蒙古的治沙成绩单如数家珍。

除此之外,内蒙古还全方位调动企业、农牧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参与治沙工作,已经推动了几十家央企、国企和民企参与其中,全区上下掀起了防沙治沙的热潮。各地还通过多种方式带动广大群众投身到治沙事业。例如,如今分布着三大沙漠的阿拉善盟,大规模建设了梭梭、肉苁蓉、锁阳等沙生中药材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牧民致富,受到了广泛欢迎与好评。

据悉,十年来,内蒙古全区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都居全国首位,草原植被盖度现在已经达到了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减少了6000多万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从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来讲,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这些年,我们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让广袤的草原‘带薪休假’,在大兴安岭‘挂斧停锯’、昔日的伐木工人现在都成了护林员,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让流动的沙丘停下脚步。”王莉霞表示。

建设好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

如今,内蒙古还将防沙治沙和新能源发展结合起来,实施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规划配套新能源装机超过1亿千瓦。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就在库布齐沙漠的北缘、黄河的南岸规划建设长400公里、平均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通过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工程的推进,让黄沙变“绿野”、变“蓝海”。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煤、电的保供量居全国第一,2023年外送的电量达到了3065亿度、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正因此,内蒙古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有着良好的基础,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内蒙古不仅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煤炭储量丰富和火电机组规模大,也可以作为“绿电”发展的稳定可靠的调峰手段。同时,内蒙古拥有全国第三大电网,距离负荷中心近,输电成本低,能够提供“绿色电、便宜电、可靠电”。

“立足禀赋优势,我们逐‘绿’前行、向‘新’出发,提出‘两个率先’‘两个超过’的目标,在全国率先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黄志强介绍说。

除此之外,内蒙古为推动绿电外送,内蒙古正高标准推进建设六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光伏外送大基地,在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集中开发风电光伏,为京津冀、长三角输送大规模清洁能源。同时,为促进绿电本地消纳,内蒙古谋划了六大场景,量身定制新能源配置政策,包括源网荷储、风光制氢、园区绿色供电、自备电厂绿电替代、全额自发自用和火电灵活性改造。每个场景,发电侧和负荷侧自求平衡,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我消纳。

“我们坚持全产业链发展,一手抓新能源开发,一手抓装备制造,集中打造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游抓装备制造业,下游延伸发展绿氢绿氨等绿色化工,全面招引超算、智算产业,助力国家‘东数西算’,同步发展研发创新、运维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内蒙古新能源潜力大、机会多,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新能源发展的红利。”黄志强表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