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2024年高考试卷(新课标I卷)作文题深度解析

2024-06-07 16:07:11 - 湖南日报

执笔人:高菲阳,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

【题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1. 审题立意方面

总体来说,新课标I卷沿用了之前的审题难度——不会跑题,人人都能讲两句。本年度的题目也简单明了,话题直接指向近两年最热门的【人工智能】,而看似带来了一定开放性的问句,实则也只指向了否定的答案。

所以,本题的立意较为清晰:“虽然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答案,但是我们的问题并不会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I卷难得一见地考到了热门话题,该话题不仅在近年被广泛讨论,而且在去年的全国甲卷当中也考察过。所以,这个题目虽然在审题上没有难度,但是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2. 观点解析方面

因为【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所以该话题的核心论点也早就在各种材料、时事和评论中反复出现,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种。

2.1人工智能是更加好的工具,但是不能代替人进行创造

2.2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情感

2.3科技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可能缺乏人文的关怀,不一定能带来人的幸福。

而这些观点在本题当中也依然适用,一则人类会不断创造新的问题,所以问题并不会减少;二则科技能提供的答案往往缺乏人文关怀,可能反而会导致更多更大的问题。如果对话题准备充分,观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这个题目也给没有话题储备的同学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本题的逻辑中至少有两个问题:人类的问题并不是定量的,有的问题被回答了不代表着不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人工智能能回答的问题和答案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较为死板的,可能还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而如果考生在考场上能够充分审题,本题的观点搭建也就随之完成了。

【文章范例】

于科技处求答案在发问中知自由

书籍与图书馆曾是人类的“答案宝库”,塑造了“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的知识高地。如今ChatGPT横空出世,人类拥有了无尽的图书馆,也似乎获得了永恒的答案书。可是,人类的问题与答案并非存量游戏,科技终究只能提供给我们已知的答案,而我们人类还要在新的问题当中迎接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人工智能只能给我们已知的、固定的答案,而我们却需要面向未来,不断创造,不断发问。曾经,我们以为经典力学就是答案,可是还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新问题,所以我们的物理学至今还在充满疑问和探索的路上。曾经,我们也以为线条就是对于绘画最好的标志和回响,可是还有艺术家决定对人类的瞬时感受负责,于是绘画界走向了印象派与现代主义的无限创造之中。从来如此不一定就是对的,有了答案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问题决不会减少,因为AI能够告诉我们何年何月何人做了什么创举,而这却远远不够,人类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决定了,我们永远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见到答案之后转身向星辰大海走去。

而科技给出的答案也往往太过直接,无法回应人关于幸福与自由的本质问题,反而使我们滋生出更深重的问题和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的生产力困境带来了答案,但也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核,本是答案,却也变成致命的导弹。对生产力迷思的回答却也带来了人本主义的新问题。同样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能回应我们对于天下事的好奇心,却无法教给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的、互联网的时代,不被太快的速度裹挟,又如何不失去关怀附近的同理心与勇气。可见,科技的发展当然回答了一些过去的问题,但这些答案常常脱离了对人的关怀,反而使我们不得不有更深的困惑,更多的追问。如此看来,问题难以减少,反而有可能变成“代代无穷已”的困境。

人与AI之间,到底该如何自处,是当代青年无可逃避的问题。学海无涯,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当然是好的工具,它使我们不必皓首穷经,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但书山有路,我们既不能放弃提问的自由,也绝不能将找寻答案的希望假手于AI。鲁迅先生曾讲“民族之脊梁”,而新时代的脊梁,也需要担得住互联网世界的浩瀚,完成对人民幸福的追寻。

让我们拥抱科技,从科技发展当中求一份已知的答案;但也让我们始终铭记,不断发问,不断创造,不断将科技发展的答案寓于人的幸福之中,真正获得为人的自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