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碳要闻:15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2024-06-07 19:56:28 - 新京报

转自:贝壳财经

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6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指出,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零碳解读: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助于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减排,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产业链,加快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此次《方案》由15个部门联合印发,明确了生态环境部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管理职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2.国家能源局:新能源消纳红线不低于90%

6月4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此外,通知还提出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放宽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原则上不低于90%。

零碳解读: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的快速增加,新能源电力消纳成为了影响电网安全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我国西北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好的地区,新能源消纳问题更为突出。为更好促进新能源消纳,此次通知特别提出要为大型风光重点项目开辟纳规“绿色通道”,不得限制跨省新能源交易等举措。

3.国务院国资委:央企要切实加强ESG工作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推动控股上市公司围绕ESG议题高标准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高水平ESG信息披露,不断提高ESG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增强在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同。

零碳解读:2022年,《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提出,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此次指导意见在ESG报告披露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标准落实ESG要求,这将进一步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报告质量。

B、行业动态

4.全球最大单体光伏项目成功并网,每年减排600多万吨

近日,新疆米东3.5GW光伏项目成功并网,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项目,标志着绿色能源产业运营容量超过千万,正式进入“千万装机”行列。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北部沙漠,占地面积约20万亩,利用小时数1740h,年发电量60.9亿千瓦时,相当于3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零碳解读:据悉,该项目由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54.5亿元,并根据项目装机容量350万千瓦及周边电网情况,计划每70万千瓦建设一座220千伏升压汇集站,初步新建5座220千伏升压汇集站。项目投运后,每年可节约原煤194.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7.17万吨。

5.湖北:“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正式运行

近日,湖北“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正式运行启动仪式举行,此次交易也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同类交易。此次交易中,湖北43家企业签订共计2.86亿千瓦时绿电购买合同,企业购买绿电的资金是以自己的碳配额做抵押获得的低息贷款,而贷款买到的绿电,又可以在碳市场抵扣相应的碳配额。

零碳解读:“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有助于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企业碳减排行动,推动更多企业购买消费绿电,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碳排放水平。但问题的关键是,企业在绿电消费过程中的多支出环境溢价部分能否通过碳市场进行回收或一定程度上抵消,这将关系到企业参与绿电消费和“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的可持续性。

6.京蒙绿电交易实现月内常态化开市

近日,据国家电网报消息,蒙东送北京5月份月内第2批次绿电交易完成。至此,京蒙绿电交易已经连续3个月每月交易2-3次,实现了月内常态化开市。截至2024年5月底,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已开展蒙电入京绿电外送交易规模达到4.9亿千瓦时,是去年同期的2.6倍。此前,京蒙绿电交易每年组织3-4次,目前已经增加到每月2-3次。高频次、常态化的开市机制,有效促进了京蒙跨区绿电交易规模扩大。

零碳解读:我国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而用电需求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因此,跨省跨区绿电交易是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的重要措施。此前,京蒙绿电交易每年组织3-4次,目前已经增加到每月2-3次,高频次、常态化的开市机制,可有效促进内蒙古绿电消纳和满足北京地区的绿色用能需求。

C、国际看点

7.国际能源署:全球清洁能源计划仍有三分之一缺口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警告称,要实现COP28气候谈判中达成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全球清洁能源计划仍有近三分之一的缺口。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到本十年末,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将达到8000吉瓦。其中近40%(即3180GW)将由中国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计划构成。

零碳解读: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2023年COP28上,各国明确了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至少达到1.1万吉瓦的目标。基于此发展目标看,全球多数地区需要更多经济可行的新能源产品,新能源产能不是过剩问题,而是可能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

8.欧盟与日本合作共同发展氢能

6月3日,欧盟和日本发表联合声明称,将共同制定清洁氢气供需相关政策,并在推进新燃料开发技术方面开展合作。此前,日本一直将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日本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重点发力方向。

零碳解读:近两年来,全球越来越重视氢能的发展。目前,全球已有几十个国家发布了国家层面的氢能路线图,投资建设上百个氢能项目,其中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项目数量最多。在可再生能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解水制氢成本将得到大幅改善,预计将推动全球氢能产业更为快速的发展。

D、数据透视

9.1-4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1860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

根据中电联数据,1-4月,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1860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0.5%,占电网售电量比重为74.8%。4月份,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433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其中,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3406.6亿千瓦时。

一周碳要闻:15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10.5月份全国碳市场总成交量288万吨,最高价达103元/吨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5月全国碳市场最高价103.00元/吨、最低价93.23元/吨。本月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2881494吨,总成交额271428859.76元。截至本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59644732吨,累计成交额26474,512225.02元。

一周碳要闻:15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一周碳要闻:15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二、专题碳讨

碳足迹管理体系如何进一步激活产消两端的绿色需求

6月5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15个部门制定并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进一步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对碳足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此次《方案》由15个部门联合印发,明确了生态环境部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管理职能,有助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助于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减排,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产业链,加快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较为完善的碳核算标准作为支撑,且有较为完善市场化激励手段来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因此,《方案》将加快推动碳足迹相关服务业、企业生产和消费端绿色产业的发展,催生更多市场机遇。

一周碳要闻:15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1.碳足迹管理体系需要标准先行

碳足迹用来衡量个体、组织、产品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而产品碳足迹一般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产品碳足迹的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因此,统一规范的碳足迹核算标准便成为碳足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国际上已形成较为通用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包括《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ISO14067)《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2050)、《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Protocol)等。欧盟等发达国家也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产品环境足迹(ProductEnvironmentalFootprint,PEF)认证体系,并得到广泛应用。

相比国外,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和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仍相对缓慢,统一规范的碳核算和认证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此前,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重点行业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及认证制度体系建立等。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先后出台了《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光伏组件》《塑料生物基塑料的碳足迹和环境足迹》《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等多个碳足迹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电解铝》等标准正在征求意见,为产品碳足迹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200项现行的相关产品碳足迹的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

一周碳要闻:15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2.重点行业、基础工业品成为碳足迹先行先试的主要领域

此次《方案》在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基础上,特别提出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领域的碳足迹核算和试点工作。其中,基础工业品、新三样成为碳核算标准建设的重点方向,外贸行业和国资央企成为碳足迹试点先行领域。

推进碳足迹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和紧急领域。《方案》中提到的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等基础工业品、工业原料和能源是其他产品生产用料用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更大范围展开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基础。同时,工业和能源领域占据了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绝大部分,是展开产品碳足迹、推动行业节能降碳的重点发力方向。而国资央企多集中在能源资源和公共事业领域,因此便成为此次《方案》碳足迹试点的先行企业。

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绿色转型的形势倒逼我国加快降低产品碳足迹水平。目前,包括微软、苹果、宝马等国际巨头企业纷纷提出了明确的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目标,并对原材料采购、部件生产以及全供应链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碳排放要求。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已深度嵌入到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亟须在制造业基础环节和全产业链降低碳足迹水平。

国际绿色产业竞争和贸易壁垒加重要求我国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和产品。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参与国际产业竞争,都需要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作为支撑。此次《方案》便将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我国发展较快、出口优势较大的新能源产品作为优先发布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的产品领域。

一周碳要闻:15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3.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需要完善供需两端的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仍面临管理机制不完善、核算标准和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但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解决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目前,碳足迹工作一方面需要企业建立自身的碳足迹核算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节能降碳等措施降低自身的碳足迹水平,相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需要付出较大成本的难题。同时,相比企业商品,有着良好碳足迹水平的产品往往存在较高溢价,消费者主动购买的动机不足。

因此,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企业和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和消费者参与碳足迹产品的积极性。此次《方案》中便提出要促进产品碳足迹与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环境影响评价等机制的有机衔接;鼓励投资机构和评级机构将产品碳足迹纳入ESG及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提高碳足迹较低产品在政府和国企采购、商场消费的支持力度。

首先,应将《方案》中纳入的高耗能产品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通过碳定价机制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提高企业推进碳足迹、降低碳排放水平的积极性;同时,推动碳足迹核算标准国际互认,降低企业因欧盟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等造成的贸易成本。其次,推进绿色金融和碳普惠的发展,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碳足迹表现良好的企业,激励消费者更多购买绿色低碳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会直接催生碳核算、认证等第三方业务机会,还将在消费端促进碳普惠的发展;在生产端倒逼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碳资产开发和绿电消费以降低自身碳足迹,增加碳市场和绿电市场的需求。

一周碳要闻:15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任大明

编辑白华兵 校对  王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