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作家梁鸿:陪孩子读书不是一种单向输出过程

2024-06-07 19:16:38 - 澎湃新闻

美国著名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亲子阅读无疑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这不仅是身体的陪伴,更是精神、心灵的陪伴。既是母亲也是作家、大学老师的梁鸿,非常看重亲子阅读,她是怎么和孩子一起进入阅读的世界,培养孩子思考、感受世界的能力,探索内心风景的?

作为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通过长期观察自己故乡的一个小村庄以及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经历,记录了时代变迁,写出了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及《梁庄十年》三部曲,更是掀起了中国非虚构写作热潮。

她的学术著作有《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作为方法的“乡愁”》等。在贾樟柯指导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梁鸿作为70年代作家与50年代作家贾平凹、60年代余华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

专访作家梁鸿:陪孩子读书不是一种单向输出过程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宁波采访了来这座城市参加读书活动的梁鸿。

澎湃新闻:在不同场景,和不同的人读书感觉和意义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陪孩子读书是找回内心柔软的一种过程,您觉得陪孩子读书是一种什么感受,与独自阅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梁鸿:自己阅读和陪着孩子读书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自己的读书是自我教育,比如读文学类书、历史类书,自己在寻找对生命的感受、对美的感知、对意境的理解;陪孩子读书是一种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

当然,我认为陪孩子读书绝不是一种单向输出的过程,我们一起读一本书,小时候他可能理解能力没有成人强,但是他的想法一定是值得重视以及平等对待的。陪孩子读书绝不能放任一种“大人是主体,孩子是客体”的位置,家长和孩子是作为朋友在相互陪伴着阅读。同样,家长也需要学习、思考,比如在阅读《中国在梁庄》,我不能简单地告诉他“农村是这样的、那样的”。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把孩子作为有思考能力的主体,听听他是怎么思考远方的家乡、北方的农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碰撞式讨论的阅读,才是有效的亲子阅读,孩子也能真正的感受这本书,在书中获得成长。

澎湃新闻:阅读不是与生俱来的技能,是需要长期培养训练的。您觉得孩子多大就可以进行互动式的亲子阅读,分享一个印象深刻的阅读场景?

梁鸿:其实,大部分家长从孩子一岁左右就开始陪着看绘本了,随着孩子的成长,阅读的书籍类型也是越来越丰富。慢慢的,他自己就有自主阅读的习惯了,我也经常会给他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书籍。我们家的亲子阅读是没有某种固定的计划或者习惯的,是一种自然交流的模式,尊重孩子的喜好,不要把阅读变成某种固定的“任务”。

前段时间,我孩子给我分享了一份哲学书单,比如黑格尔的《小逻辑》、《西方文学史》。说起来惭愧,我至今还没打开这份书单中的任何一本书,我开玩笑的和他说“要像完成作业一样给你写读书报告,”他倒是很正经地告诉我“你不用给我做报告,你要感受这本书的内容、细节、意境”。不知不觉中,他就已经长大了。

如果谈论印象比较深刻的某次阅读,在他五年级时曾给我分享了斯蒂芬·威廉·霍金的著作《时间简史》,书里讲述了关于宇宙图像、黑洞、空间和时间等最前沿的物理知识,这并不是我擅长的领域,甚至不少物理知识我都弄不明白,但是我尝试从文学角度去理解这本书的语言、描述的物理现象。他则是从爱好的物理知识的角度去阅读,还给我分享某些物理原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我们都听到来自对方不同视角的理解。

澎湃新闻:日常生活中,您有没有一些固定的亲子阅读习惯?

梁鸿:我们家庭的阅读是走“顺其自然”的路线,并没有强调某种固定的阅读习惯,对场地、时间、读书类型都没有限制。我如果读到有意思的书,会在不经意间和他说这个作家不错,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等著作都很优秀。至于他是否一定去阅读,我并不会像“查作业”一样追问到底。但是,在我推荐分享的过程中,也给他留下了某种意义的阅读种子,也许过五年、十年他突然看到某本书会想到我妈妈曾经推荐过,可能就会带着某种好奇开启一段新的阅读体验。读书是一种终身陪伴的乐趣,会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离。

随着他的成长,我更多的是扮演一种“倾听者”的角色,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他喜欢哲学,曾经组织过一个哲学的阅读小组,我会听他的想法,适当的提建议,作为组织方要多抛一些问题,让读书小组可持续发展下去。在青少年时期,家长还是要避免过度教导式的交流,给予更多的陪伴。

澎湃新闻:你们家亲子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什么,生活中有没有刻意培养孩子从阅读走向写作的路?

梁鸿:我没有刻意培养孩子的写作之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也担心他会过于受我的影响去写作,目前写作只是他的一个爱好,我也不想变成他的一个专业。日常生活中,他写东西也经常会分享给我,有一次他文章中某个片段和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死者》中的情节写的有点像,我就把《死者》这本书挑出来和他一起阅读,看看大作家乔伊斯是怎么布局、描写的,这是一个“顺手”的教育。我不会刻意像布置任务一样,要求他一定要写一篇小说或者散文,18岁正是他自由生长的阶段,他可以喜欢任何书籍或者其他爱好,至于未来究竟做什么、走什么路,让他自由的选择。

澎湃新闻: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很多家长有阅读焦虑,比如对亲子阅读投射某种功利性的色彩,希望借助阅读能立马看到进步的效果,您觉得家长该如何看待亲子阅读对孩子能力的发展?

梁鸿:社会节奏在加快,家长的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把过多的功利心投射到阅读中去要求孩子反而会起到不良效果。比如,小孩子本来很喜欢读《红楼梦》,你一定要让他读《战争与和平》,甚至规定每天阅读的页数、篇章,这可能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长要和学校的老师扮演不同的角色,尝试成为孩子的陪伴者、倾听者。比如,你认为《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写的很精彩,你邀请他一起来读一读,以兴趣作为阅读的“方向标”,抛弃任务模式,这样孩子才能放松地和你一起阅读、交流。要做个有趣的读者,让孩子开心地进行阅读,这样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当然,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松驰的阅读模式可能会让家庭关系更亲近,这也是一种美学意义的阅读,它是美好、开放、自由的,连接真实的人与人的关系。

专访作家梁鸿:陪孩子读书不是一种单向输出过程

澎湃新闻:在《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三部曲中,您描写了很多家乡的生活场景,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小时候的读书场景和故事吗?

梁鸿:在上世纪70-80年代,乡村的娱乐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读书就是我最好的娱乐方式。不过,我小时候读书的资源非常贫乏,获得书籍的渠道也是有限的,哪怕就只有一页纸的文章,我都会很开心的读一读。那时候河南的乡村里有流动书摊,每次看到书摊来了我都要去转一转。村里也在流传着各种旧书,我就是“东借西淘”的游击式看书,不少书到了我手里都是残页的,但这并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趣。另外,我姐姐当时正在读高中,她从学校里经常带回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类的书,每一本书我几乎都要翻到卷边为止。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读《边城》是14岁,闷热的夏天,躺在河南乡村老家的堂屋里,自己快速的进入了故事里,和里面的人物一起在湘西茶峒小镇生活,感受翠翠从不懂任何情感到情窦初开,再慢慢失去深爱的傩送,寻找这个“明天可能会回来,也可能回不来”的人。当时我感觉自己好像超越了现实所身处的河南乡村梁庄,而是在湘西生活了一遭回来的,我感受到了爱情,看到了人的生命怎么一点一滴流逝,知道了异乡的婚丧嫁娶习俗,这种阅读对我年少时的情感冲击是非常大的,这是一种美学模式的教育,震撼心灵。文学阅读带我感受了生命、情感、人性的复杂。

当然,我当时不仅读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也读金庸、琼瑶,三毛的书,这些都是第一代大众流行作品,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澎湃新闻:您有推荐给孩子们比较高效的阅读方法吗,如何让孩子进行更有趣、有意义的阅读,在阅读方法上有哪些建议?

梁鸿:阅读没有什么高效的方法,我特别害怕“高效”两个字,比如现在流行的“五分钟带你读一本书”,这种阅读对孩子特别可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在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力。五分钟就读完一个长篇小说,你是绝不可能体会到文字的美、意境的美、生命的美。

什么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家长一定要是阅读爱好者,我们可以陪着孩子阅读不同的书,不要局限读书的类型、题材,无论是科学、哲学、物理、文学,都可以进行阅读尝试。只要你是真的热爱阅读,你的这种热爱也会传递给孩子,埋下阅读的种子,长期坚持必定会生根发芽。当然,这种兴趣导向的精神要求非常艰难,很少有家长愿意在亲子阅读上花这么长的时间、精力。从自我成长的角度来看,陪孩子读书也是在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自己也在书籍中成长,体会对生命的美好、张力,这才是真正、长久的陪伴。

澎湃新闻:AI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和智能化,您觉得传统的书本式阅读会被取代吗?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您觉得亲子阅读会呈现出哪些新模式?

梁鸿: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的变革。在阅读的体现上,我并不持有悲观态度,多元化获取信息是正常的。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电子书了,这并不代表传统的纸质阅读就会被取代,我相信也一定不会被取代。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只是阅读渠道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给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路径。

比如,实体书比较重,出门带着并不方便,在高铁我就可以选择看电子书,我们吸收的是信息并不是渠道。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欢纸质书,我的少年时代读的就是纸质书,我有一定的“怀旧情感”,阅读纸质书有一种美的体验。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电子书,他们习惯电子书喜欢电子书也是很正常的。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电子书也是有版权,对写作者并不会构成侵权,反而是一条新的增发信息的渠道。

当然,谈到信息时代的亲子阅读新模式,我相信也一定是越来越多元化的,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习惯和爱好,大家只要遵从自己内心,做个有趣味性的读者,热爱阅读、感受阅读的美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