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大幕拉开,都是真的”

2022-07-07 04:15:47 - 媒体滚动

《茶馆》:“大幕拉开,都是真的”

    风雨70年,一台《茶馆》,一代又一代演员,演绎了一版又一版经典。

    ■ 雪林

    6月14日晚的首都剧场,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这晚,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的收官之夜。自6月9日70周年纪念演出季正式重启以来,这部“镇院之宝”已连演6天。

    时间刻度拨回到66年前。1956年12月2日,老舍先生来到北京人艺,在二楼会议室亲自给大家朗诵《茶馆》剧本。之后,焦菊隐、夏淳两位导演把它搬上了话剧舞台。1958年3月29日,《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反响强烈。1963年5月,《茶馆》复排上演。之后,多次在国内公演,并应邀赴世界各国演出,至今创下700余场的纪录,成为国内话剧最经典的“常青树”,几乎场场爆满。

    院庆日演《茶馆》,是北京人艺的“保留节目”,也是人艺人为剧院“庆生”献上的一份厚礼。6月12日院庆当天,《茶馆》首次8k录制,实时直播,实现了线上线下同频。

    《茶馆》是典型的三幕剧,每一幕都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地点是同一家茶馆“老裕泰”。

    第一幕,清朝戊戌变法那一年,政治腐败,国弱民贫。知识分子有的想改良,有的主张办实业;权势熏天的太监要买老婆,农民十两银子就把亲生女儿卖掉;到处都是特务,茶客发两句牢骚就被锁了去。为免祸端,掌柜王利发在茶馆里张贴“莫谈国事”。

    第二幕,20年后,已是民国。列强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军阀混战,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民众的日子,更加潦倒。王掌柜把茶馆后面改成了公寓,勉强支撑生意。

    第三幕,盼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又打起了内战,平民境况一日不如一日。王掌柜的“改良梦”破灭,茶馆成了“逆产”被强抢豪夺。走投无路之下,他在开了40多年的老铺子里自杀了。

    小小一间茶馆,竟是不化妆的戏台,各色人等进进出出,上演一幅世态炎凉的人间万象。只看见,“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谁又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次建院70周年纪念版大咖云集,1999年第二代经典阵容齐整“回家”。

    最经典的“仨老头”,自然最亮眼——

    戏份最重的王掌柜,被梁冠华演活了。这是个悲剧人物:他诚信本分,处处谨慎,又不乏生意人的精明与圆滑。改良要剪辫子,那就剪;改良要贴新标语,那就贴;新桌子新椅子,洋人的留声机,能安排的都安排上……他挤在逼仄夹缝中讨生活,辗转于官民警匪之间,有时拉长脸把要饭的撵走,却也在追兵来时派儿媳妇给“赤色分子”康大力送信。他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当了一辈子顺民,还是落了个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

    40年来,梁冠华在《茶馆》中的角色,从龙套到挑大梁,个中甘苦自知。1999年,他接过王利发一角,至今已演出356场。梁冠华演绎的王掌柜,无论表情、神态,还是言谈、举止,抑或气质、性格,都拿捏得相当到位,把这个八面玲珑的小人物演出了又可爱,又可怜,又可恼,又可悲的那股劲儿。

    疾恶如仇的“硬骨头”常四爷,由濮存昕扮演。当年常四爷不过说了一句“大清要完”,就被两个官差拿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出狱以后,他只得以种地为生。之前是身份高人一等的旗籍,如今沦为命比纸薄的草民,落差何等之大!他依然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可是他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一事无成。他并不嗟叹个人的沉浮,那算不了什么,他“盼哪,盼哪,就盼着国家能像个样儿,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然而,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这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后台老搭档们口中的“小濮”,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常四爷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他那昂起的头,挺直的背,不肯弯的脊梁,正是“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的生动注脚。你看他一眼,就知道“硬气”怎么写。

    杨立新饰演的秦二爷,同样出彩。秦二爷财大气粗,一门心思要办实业,救中国。为了开工厂,他把自己的祖宅都给卖了。可惜,工厂被拆掉,房子被霸占,机器都当破铜烂铁卖了,最后两手空空。他悲愤不已,用四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不知好歹。

    尾声,秦二爷退场,留给观众一个沉重而破碎的背影。风烛残年的秦二爷一袭长袍马褂,身子颤颤巍巍,抖得像风中的秋叶。只见他脚下重得像灌了铅,一步一挪,费力地迈上几级台阶,又侧过身,小心地把脚放下。那个慢,让你疑心他被时间定住了。就这一个简简单单的背影,都写满了故事。这就是人艺演员的功力。

    除了“仨老头儿”外,还有40多位演员齐上阵。演了二十多年唐铁嘴的吴刚,依然领的是同样角色。何冰饰演的是刘麻子,松二爷是冯远征饰演的。从艺50年的李士龙,回归了李三一角。杨桂香退休十年后再登台,把庞四奶奶的刁蛮和撒泼劲儿演得入木三分。

    还有高冬平饰演的宋恩子、孙星饰演的吴祥子……就连茶客、难民、打手等角色,也都由北京人艺演员及舞台美术工作人员扮演。

    风雨70年,一台《茶馆》,一代又一代演员,演绎了一版又一版经典。因为每一个人把“戏比天大”装在心里,每一个人都牢记北京人艺的“一棵菜”精神,像菜心、菜叶、菜帮一样,围绕着艺术这个根,紧紧地抱在一起。最终,“大幕拉开,都是真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