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何以孕育生长

2024-07-07 07:06:53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学林随笔|“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何以孕育生长

明清时期,江南城市成为全国经济重镇、商业贸易集聚之所,粮食生产、棉纺织业以及手工业等处于领先地位。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文的交相辉映,催生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风气」

在“三言二拍”中,有不少对商人及其生活方式的描述。

如《初刻拍案惊奇》对苏州商人文若虚海外经商的传奇经历的刻画,其中就涉及商品的往来贸易:“你这些银钱此间置货,作价不多,除是转发在伙伴中,回他几百两中国货物,上去打换些土产珍奇,带转去,有大利钱,也强如虚藏此银钱在身边,无个用处。”

如《醒世恒言》对苏州盛泽镇纺织业繁盛状况的描绘:“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丝绸牙行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布,俱到此市上贩卖。”

经典书写的背后,是明清文人对经济繁盛、文化昌盛的歌颂。

只见,苏州“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湖州“阛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作为“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杭州,在晚明世情小说中被描述为“南柴北米,东菜西鱼,人烟极是凑集,做了个富庶之地”。

学林随笔|“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何以孕育生长

徐扬《姑苏繁盛图》

经济的发展,为文风鼎盛、人文荟萃的社会气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陶庵梦忆》,可以看到这样的江南城市文化娱乐盛况:杭州的全民游乐“游人如蚁”,西湖七月半游人“逐队争出”,苏州的虎丘中秋唱曲全城人“无不鳞集”,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南京秦淮河河房“寓者无虚日”,镇江金山夜戏“一寺人皆起看”……

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生动描绘江南地域景观的艺术作品问世。仇英仿宋代《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明代苏州城乡生活,展现出纷繁热闹的市井民风。还有受《潇湘八景图》影响而创作的《金陵十景图》及《金陵十八景图》,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江南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之盛。

「变革」

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共同传颂下,更多的人财物汇集于此,促进工商业创新与变革。

明代中期以来,刻书业出现技术性变革,出版业得到长足发展。金陵世德堂、富春堂、文林阁,苏州天许斋、书业堂、尚友堂等书店刻书售书,出版发行了大量通俗文艺作品,如“四大奇书”“玉夏斋传奇十种”等。

同时,书画交易成为专业的商业活动。艺术史专家柯律格认为,因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已不能完全作为身份的象征,奢侈品收藏成为判断身份的标志。这一活动是从以苏州、松江为代表的江南城市兴起的,如“吴中吴文恪之孙、溧阳史尚宝之子,皆世藏珍秘,不假外索”“云间则朱太史(大韶),吾郡项太学(锡山)、安太学、华户部辈,不吝重赀收购,名播江南”。

这一时期,江南人的审美追求逐渐发生转变,从崇尚雅致高逸的雅文学转移到对更通俗易懂的俗文学探求中。比如,文人宋懋澄将“稗官艺术之书”与“群经诸史”共同作为研习对象,并创作了多篇经典小说;又据传,大文士王世贞书写了戏曲作品《鸣凤记》。

学林随笔|“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何以孕育生长

宋懋晋《西湖胜迹图·雷峰塔》

在此基础上,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潮生成,带动思想的解放。《松窗梦语》特辟“商贾纪”栏目,详细分析商业经济发展面貌,并提出“财利之于人,甚矣哉……夫利者,人情所同欲也”的观念。

晚明时期的江南文学作品多有赞美“工以利器,商以通货”的内容。以《陶庵梦忆》“吴中绝技”和“沈梅冈”两则为例,前者鲜明提出“技也而进乎道”,展现出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后者则高赞士人沈炼在狱中磨炼手工技艺,可与苏武在大漠持节守节相媲美,打破“玩物丧志”的理念,认为“玩物”也有其道,展现了超越时空的智慧。

以物成文,以文化物,以文惠众,以物明理。晚明以来,江南城市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文经济兴盛。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晗)

栏目主编:龚丹韵文字编辑:夏斌题图来源: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图·鸡鸣山》图片编辑:邵竞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