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阅读计划|两度濒危三次申遗,云锦复兴故事他们讲给你听

2024-07-07 16:33:29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2001年,当吴良镛、郑孝燮、罗哲文等15位专家一致提议南京云锦申遗时,南京云锦正处于濒危状态。今天它的珍贵和典雅已无人置疑,但在20多年前,这项给明清两代帝王织龙袍的古老工艺能否融入现代社会,仍是未知数。

这并不是南京云锦首度濒危。早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南京云锦仅剩四台织机,三位传人。为传承文脉,南京市1954年成立云锦研究工作组。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第二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使云锦织造技术得以传承。申遗的重担,就落在云锦研究所的肩头……

云锦这几十年的故事,被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在南京出版社的《南京云锦口述记忆》中。该书编著者万宝宁历时6年,对话37位南京云锦人,南京云锦传承、申遗、创新的历史脉络在书中逐渐清晰呈现在读者眼前。

青春阅读计划|两度濒危三次申遗,云锦复兴故事他们讲给你听

八年征途三度闯关,终于申遗成功

时任所长的王宝林记得,专家们认为云锦应该申遗时,研究所却因为订单太少,只能靠政府扶持资金补贴,南京云锦也因知名度低而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再加上专家们的鼓励,王宝林和同事们看到了保护传承云锦技艺的希望。

从2002年起,南京云锦研究所正式开启了“申遗”之路,一走就是8年,一路甘苦,只有云锦人最清楚。

为了争取到代表中国的有限的名额,专注“手上功夫”的云锦人对文字稿字字推敲、反复修订;申报片则顶住压力重金外包央视。时任副所长的张玉英记得,当时央视拍摄申报片报价30万。她听了心里一咯噔:“单位账上只有19万,是准备给职工发当月工资的。”但是,大家都很支持,认为这是云锦发展的好机会。

所有人倾尽全力之后,南京云锦项目却落选了。

青春阅读计划|两度濒危三次申遗,云锦复兴故事他们讲给你听

后来得知,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的木卡拉曾到南京考察。当他问当地大学生是否听说过云锦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但王宝林说,比起申遗失败,他更担忧的是“如果不让更多人了解、欣赏这项工艺,云锦的传承都是问题”。

2004年初,南京云锦研究所重整旗鼓,再度申遗。要获得世界的认可,首先要让中国人自己认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南京云锦研究所不仅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办展,还力推南京云锦服饰登上春晚舞台,展现“锦中之冠”的独特魅力。

但第二次“申遗”,南京云锦项目又落选了。

两次“申遗”失败成了王宝林的“心病”。他不断勉励自己和同事:“面对千百年来无数云锦先辈匠人的创造,我们有责任申遗。”

2007年,南京云锦研究所顶住压力三度冲锋。这一次,在国家各级政府、民间组织等多方的帮助下,他们优化了申报材料,将“通经断纬”之类的复杂工艺用最简洁的话语传达给了评委会。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8年征途,3度闯关,南京云锦终于完成了漫长的申遗之旅。

失传300年的技艺,被他们复活

从五彩丝线到灿若云霞的云锦,需要经过绘制图案、装造织机、绘制意匠、挑花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最后再由织手织成。对于现代工匠们来说,如何抽丝剥茧、复现古人的织造智慧,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

青春阅读计划|两度濒危三次申遗,云锦复兴故事他们讲给你听

1978年,定陵博物馆找到南京云锦研究所,要求复织包括5件龙袍料在内的共8件定陵丝织文物。对于刚刚恢复生产的南京云锦研究所来说,难度不言而喻。复织团队由时年6岁的王道惠带领,开始技术攻关。

王道惠初次见到纱龙袍料时,已经氧化成黄褐色,具体的组织结构无法用肉眼看清,只能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研究。其中“纱地妆花”的织锦技艺,已经失传300多年,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供借鉴。她只能没日没夜地临摹纹样、揣摩织法。在定陵的每一天,她都要用放大镜和读数显微镜一根根地测量彩线的粗细,推判原物的色彩和纹样组织结构,再从中找出各种图案的规律。历经5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团队不仅成功复织了龙袍,也恢复了“纱地妆花”织锦技艺,可谓功德无量。

周双喜参与了王道惠复织团队的另一件“柘黄地妆花龙襕缎直身龙袍料”。龙袍的织法以前从未见过,更谈不上织过,接下复织龙袍料的任务时,师傅们年岁已高,干了近10年织造的周双喜成为复织团队的主要织手。

云锦织造的复杂和精细,远超人们的想象。中式袍服是两面对拼的,所以龙袍料只有缝合后才能呈现出完整的图案,这就要求在织造时不能有丝毫的误差,否则图案就对不上。然而在长达数年的织造中,温度、湿度、打纬时力度等看似平常的细节,都会决定复织的成败,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计算”,需要长期磨炼,并在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里保持专注。

他调侃说:“过去说皇帝的衣服天衣无缝,其实都是图案的细节拼接得让人看不出来,这都是上机不断看实物、不断攻关摸索出来的。”巧夺天工的云锦技艺就在口传心授,代代相承。

继火传薪,让古老云锦跟上时代步伐

当汉服、非遗、博物馆热等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热门话题,南京云锦正在云锦人独具匠心的巧思中,在时代发展的助力下让原本式微的古老技艺迸发出新的活力。

80后陈林是周双喜的弟子。区别于传统的口传心授,这位青年传承人走上了一条“传承与教学相融合”的新发展之路。她代表周双喜工作室和南京莫愁中等专科学校签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师协议,形成校企合作的科研团队。她将师傅教授的传统技艺整合、提炼,再面向学生开展系统化联合办学,让南京云锦拥有超越传统的更多可能。

2013年,设计师许建树将云锦服饰带上巴黎时装周,过去作为宫廷贡品的南京云锦,成为时尚的顶流。这是促进云锦文化传播的另一种方式云锦文化介入公共空间与公众互动,与时尚界的合作,与当下流行的汉服的合作,与各种年轻人喜欢使用的平台合作等等,让传承弘扬有了时代的印记。

2020年南京云锦博物馆通过文化专业人才引进,聘请来自中国台湾的简名伟担任馆长。云锦博物馆整合艺术行业资源,实现云锦与国内外高端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将云锦皇家织造工艺与当代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理念相结合,在更多领域中体现出活化价值。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探索云锦在当下生活场景中应用的可能性。最新的数据表明,云锦博物馆已经扭亏为盈,连续三年实现正增长,2024年有望实现非遗云锦产业化、自我造血的愿景。

青春阅读计划|两度濒危三次申遗,云锦复兴故事他们讲给你听

青春阅读计划|两度濒危三次申遗,云锦复兴故事他们讲给你听

正如编著者万宝宁所说,在这本书里,她重拾南京云锦历史的点点滴滴。以鲜活而具体的云锦人故事,将散落在民间记忆中的细节挖掘出来,书中的37份口述回忆生动诠释了三代云锦人执着的逐梦精神、自强不息的集体信念和用岁月谱出的精神赞歌,让南京云锦与传统美学、现代生活、未来科技实现和谐共生。

策划|王宏伟邹举

指导老师|杨晓霞张弢张宁

记者丨刘益佳

编辑|刘袁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