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晋京献演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诞生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

2024-07-07 19:59:57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歌剧院晋京献演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诞生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

昨晚,由上海歌剧院创排、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市徐汇区文旅局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这次晋京演出第二场,在演出结束时,如前晚演出一样,首都观众献上了经久热烈的掌声。

在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指挥下,讲述国歌诞生故事的两幕六场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拉开帷幕,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在白色恐怖统治的上海,共产党领导左翼文化战士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以文化之笔射出战斗之箭,铸造民族反抗侵略的新的精神。一首首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和集体合唱,或轻柔和缓,或激越高亢,倾诉着风云儿女的家国情怀,令现场每一位观众心潮澎湃。

联袂演绎左翼人物群像

此番在剧中饰演田汉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孙砾的精湛演技与唱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也带动着戏中的其他角色,一同化身90多年前的左翼文艺工作者们,将国歌诞生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李新宇饰演聂耳,在他看来,塑造聂耳要追求形似、更要神似。聂耳的青春、热情、才华和情怀,是少年中国的基石与希望。咏叹调《上海,我热爱的地方》唱出了聂耳对上海的依恋、对祖国的不舍,也唱出了对信仰的坚守。

而田汉与聂耳的两段二重唱《字字重千钧》《五月的风》,皆在不同时空展现出彼此间的共情共鸣。前者通过台词与歌唱的交织,演绎《义勇军进行曲》从歌词到歌曲的灵感碰撞;后者则通过二人一个在监狱、一个在异国的精神对话,将剧情推向高潮。

在剧中饰演电影明星王人美的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凭借细腻的演唱与表演,将这位名噪一时的名演员的艺术情怀、艺术实践清晰展现。

许忠表示,上海歌剧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创作排演的《义勇军进行曲》,充分挖掘红色题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富有“海派”气质的作品呈现红色记忆,激发当代年轻观众的共情与共鸣。

精益求精谱写风云篇章

从创作之初至今,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编剧游暐之已经前前后后修改了12稿。从内容上来看,上半场以写实为主,下半场是写实和写意相互交融。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编剧在每场戏中都着重抓住一两个核心事件及核心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于最终《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具有必然的推动作用。

作曲孟卫东在创作时,更强调“一戏一风格”,他在为这部歌剧的音乐定基调时便十分重视通过音乐的响弱、配器的“浓淡”来表现剧情的紧张与松弛。比如,在表达白色恐怖的氛围时,重复的甚至可以说是“难听”的不和谐音更易将观众拉入紧张气氛中,而“汤团过年”的众人演绎,是作曲家在与编剧沟通后特意扩写的片段,为这部底色厚重的作品留下了温情色彩。

导演廖向红说:“这一次的《义勇军进行曲》做了不少调整,尤其是重新梳理了剧中人物行为语言的内在关联和逻辑性,这样不仅使音乐更加流畅、剧情更加合理、人物更经得起推敲,也能使得观众的观演感受更加顺畅。”

舞美服装化妆道具紧贴历史背景

演出现场,舞美呈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舞美设计丁丁抓住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特征,引入“风云变幻”的概念,以幕布模拟“风云”。“黑云压城”时,是风雨欲来的时局变幻和压迫统治;“拨云见日”时,是信仰引领方向和万众奋起反抗。

舞台的立体空间也被设计师充分利用,开场时前、中、后三区的位置划分层次分明,前区透明薄幕配合多媒体渲染烈火纷飞,中区两块幕布缓缓拉开,展现出舞台后区浸染在战火中的外白渡桥,大量的战士、民众反抗、倒下,层层递进,一下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在人物服装造型上,设计师徐家华特意从广州选料,精心制作。她将剧中服装归纳为三类:一类以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服饰潮流,结合田汉、聂耳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征而设计;一类是反映当时普通群众如买办、职员、小贩等类型化服装的设计;最后一类则是有着象征意义的群像服装,主要以泼墨的形式来展现“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一件都通过手绘来表达,可谓件件有呼应,但件件都不同。

上海歌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该剧的总制作张庆新说:“优秀的舞美创作团队为我们这部歌剧打造了一个富于时代纵深感的舞台空间,20余次的场景切换为舞台的丰富变化、表演区的灵活调度提供了很大空间,但这也是向各环节演职员提出了重大挑战。首次来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我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在确保舞台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了舞台上精彩流畅的演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