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无”哲学应届生的上海求职路

2024-07-07 21:44:00 - 澎湃新闻

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里,应届生就业难仍然是个热门话题。所以,当没有实习经验的西方哲学专业的应届生陈安告诉我,他找到了一份月入过万双休不加班的工作,我有些惊讶。而且,他们宿舍三位西哲学专业的同学,都在卷生卷死的就业大潮中顺利“上岸”了。

哲学上次引起社会的注意,大概还是农民工陈直“思考海德格尔”的事情,人们似乎觉得哲学发生在学术界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如果说哲学是一门有着专业界限的学科,那些经过学院化训练的人,会更不在意就业导向吗?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的工作又如何自洽?

600次投递和一个offer

陈安拿到这个offer并不容易,他是一名上海双非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和学校的缘故,在最初找工作时就已经有了预期。他咨询过学长学姐,对于哲学专业来讲,大学教职、公务员、机构教师算是专业对口的工作。

但他首先排除了公务员等文职工作,“在我的想象里,这些工作有些无聊和重复,需要写很多材料”;老师这个选项随即也被排除掉,“虽然有寒暑假,但工作内容似乎一直在重复输出,回顾过往的学习经历,永远无法逃出‘做题家’的魔咒。”

没有实习经验,没有论文发表,没有奖项且不是党员,陈安在就业市场上被戏称为“三无学生”。5月,临近毕业时,申博失败的陈安开始找工作,要求是:月薪8k以上,工作有发展空间,双休不加班。留给他的选项并不太多,校招的激烈竞争中,他没有优势,于是转投社招。

一个“三无”哲学应届生的上海求职路

学什么专业就要找什么工作,陈安觉得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但招聘软件注册后,跳出页面需要填写意向行业,他又有些困惑,不知道应该寻找怎样的岗位。

“在学校里没有接触过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对工作的类型就缺乏想象。”不过,招聘软件的算法帮了大忙,推荐页不断更新,从历史文化研究员到科创领域的客户运营,再到艺术展览的商务策划。陈安在招聘软件上挑挑拣拣,投递了六百多个岗位,有二十多家回复了他,其中有四家通知他去面试,最后有一家小型咨询公司给他发了offer。

“运气好”,他解释道,这是一家不到十人的小公司,创始人从一家知名机构离职后自己创业,“老板希望找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咨询,要和对方公司的管理层沟通,帮助他们进行管理系统的规划,更看重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无用和有用

陈安宿舍里另外两名西哲同学也没有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招,最终的就业选择看起来也与专业本身无关。一名男生毕业后从事剧场的编舞工作,他本科就读于舞蹈类院校,认为美学和哲学本身也是相通的,舞蹈可以是文本的再演绎,身体的运动和思维的运动可以融合在一起。

另外一名同学则去了跟教育有关的行业,负责教育产品和硬件的推广,需要跟学校和家长进行沟通。此前,他也面试了一些教培机构,但直接讲授课程更像是把自己作为商品售卖,既然所有岗位的本质都是销售,不如做得更直接一些。一旦掌握了销售的技巧,可以在很多工作岗位上用到。

在陈安看来,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上来讲,哲学常常要进行文本分析、研究概念、分析关系,比较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这种做事的思路可以应用到工作中。哲学专业的同学会更容易理解抽象的事物,会把一件事情讲得更加深刻,“有时候说一些术语,就很容易唬人,显得思考了许多,因此在说服别人上有优势”。

不过,目前的陈安,依然觉得自己还是哲学的初学者,总是处于输入的过程之中,无论是一个人、一个概念,还是一种主义也好,都得把它放入具体的历史之中进行研究。他也看不惯一些“灌水”的学术研究,“不少哲学生只是被动地抛进文本之中,写出来的仍是陈词滥调”。

但真正的哲学走得更远一些,“读海德格尔的农民工”陈直在陈安看来,就走得更远、更真切一些,“陈嘉映鼓励陈直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研究,他说的问题不是今天早上吃什么这种具体问题,而是一种根本性的问题。”

一个“三无”哲学应届生的上海求职路

什么才算是根本问题?陈安告诉我,有一本很火的书叫《毫无意义的工作》,里面描述到人做很多工作就像在做一颗螺丝钉,只是在运用同一套工具去处理问题,结束之后要前往下一个地方做类似的事情,就像站在河流里一样,伸开手会发现到手心中空无一物。

如果把生活囫囵吞枣地过下去也还可以,但“一旦发现了生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需要去回答,就会意识到自己无法逃避”。因此陈安在找工作时,格外看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心灵的平静

“哲学给我带来了一些润物细无声的东西”,陈安说,“我对人的容忍度很高,因为我能够很好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他的一些思想背景,会更加平静。康德就经常提到这件事情——人各安其位。”

这种平静不仅是对人,对事也是如此。陈安在6月初时还没有找到工作,但他没有任何抱怨和焦虑,也不去对比别的同学找到了多么好的工作

我很好奇:哲学给人带来平静是通过什么途径呢?

他告诉我:是通过一种思辨方式。“你会想有或者没有工作,人总是有很多种方式能活得下去,对于没有到来的事情不要抱有无限的恐惧。我们可以用理性的方式来看待,时间就摆在那里,它就会让你平静。在人和事物在思维上产生一段差距时,焦虑会减弱。”

但回到具体的专业选择上,陈安觉得文科类、社科类的专业其实差不太多,只不过有些更实践化,比如说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和新闻学的实务操作,历史学的资料内容更多一点,而哲学更思辨,更抽象,更文本一些,在找工作时会被诟病“可用的技能和工具太少”。

他选择哲学专业,也是因为偶然翻开了一本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许多概念让人耳目一新,几十年前,哲学家已经揭示了现在年轻人会遇到的状况,人们确实能发现一些自己的需要。”

现在,知识和文化资本被精英阶层掌握,全民求知的时代一去不返,才会觉得哲学“遥不可及”,但陈安觉得:对生命的本质问题产生思考,不就是人的本能吗?

(原标题为《一个“三无”哲学应届生的上海求职路》)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