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底蕴深厚的什邡:雍侯旧治,锦绣章洛(上)

2023-08-07 03:19:47 - 封面新闻

历史底蕴深厚的什邡:雍侯旧治,锦绣章洛(上)

什邡八景之“北寺晚钟”图据什邡市人民政府网站

历史底蕴深厚的什邡:雍侯旧治,锦绣章洛(上)

什邡雍湖公园一景图据什邡市人民政府网站

历史底蕴深厚的什邡:雍侯旧治,锦绣章洛(上)

什邡罗汉寺图据什邡市人民政府网站

□杨立

什邡,古称方亭,又号雍城,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主城58公里。什邡地处高原向盆地过渡区域,境内兼有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坝,其间零星点缀着起伏平缓的丘陵。九顶山、蓥华山、香炉山等山岳高耸如屏,石亭江、小石河、鸭子河等江河纵横过境,勾勒出什邡“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山水大格局。什邡与彭州市、绵竹市、德阳市、广汉市为邻,关于其地理,清嘉庆版《什邡县志》一语道破:“上与彭绵共咽喉,下为德汉所凭藉”。

什邡历史悠久,秦并巴蜀以前,为古蜀族活动核心区域之一,古蜀先民从山地走向平原,留下了桂圆桥新石器遗址,什邡战国船棺墓群等载入史册的文化古迹。自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正式设县起,什邡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行政建置史,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积淀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书写着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

历史记:什邡为汉初时期的诸侯国

什邡的建置史起源于汉朝。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什邡,志书还有汁方、汁防等称谓。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分封天下功臣,采纳张良之计,将战功显赫却不受其待见的将领雍齿,封为远在蜀地的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那时的什邡不是县,称为什邡国,雍齿的子孙可以世代袭爵,故什邡又名雍城。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雍齿曾孙雍恒派人前往长安,向皇帝献金助祭宗庙,汉武帝却以诸侯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采用“酎金夺爵”的措施,强制夺爵百余人,雍恒不幸亦列在其中。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汉武帝打击了王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雍恒认罪后,被去封侯,撤销侯国地位。国除后,什邡的行政等级也随之降低,从列侯国变成普通县,属益州广汉郡管辖,并设“汁方长”“汁方丞”“汁方尉”等官职。建国元年(9年),王莽篡汉,国号“新”,改什邡县称美信县;新莽亡后,什邡复名如初。557年北周建立,改什邡县为方亭县,后又并入雒县(今广汉市),故什邡旧称方亭。唐武德二年(619年),析雒县,恢复什邡县建置,隶属益州成都总管府。垂拱二年(686年),于雒县置汉州,领雒、绵竹、德阳、什邡、金堂等5县,什邡县属汉州(今广汉市)。自恢复什邡县建置以后,历经宋、元、明、清,直至现在,凡一千四百余年,“什邡”县一直存在,“什邡”之名从未更改。纵观历史,什邡县多数时候为汉州所属,这种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由于汉州降为散州,按制不再领县,什邡于是成为成都府属三州十三县之一。

城池记:巴蜀地区罕见的矩形城池

在古代,都城、府城、州城、县城,一般呈方形。而在南方,由于受到山形水势的影响,所建城池的轮廓一般呈不规则状。四川盆地多山,除了成都平原外,多为山地丘陵,大多数州县的城市布局依山傍水而筑,随地形的变化呈现各种形态。

从民国年间绘制的《四川省什邡县图》观察,什邡县城整体呈矩形,城市中轴线为北西-南东向,并非正南正北。据《什邡县志》记载,在明朝初年,什邡尚为土城,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梁迁以石砌城,提升了城池的抵御能力。城墙长四里,计六百九十二丈,高为一丈八尺,宽为八尺。在城墙之下,挖掘了护城河,绕城一周。城池因地制宜,总共开了六道城门,名字取得很有特色,都带了一个“永”字,东门叫永福门、西门叫永清门、南门叫永丰门、北门永正门,还有西北门叫永安门、西南门叫永顺门。这些蕴含着“永”的城门名,表达了广大官民所想要的和平、安康、富足。但寓意再美好,城池依然抵不住改朝换代时的兵荒马乱,于明末清初的动荡中,化为废墟。

清朝定鼎后,受到地方财力、人力等因素的影响,城池并未立即开展较大规模的修复活动。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时任什邡知县史进爵十分重视城池建设,为官六年间不停地捐俸补修,破败的城墙才渐渐完整起来。关于修城他写道:“国帑不便轻请、民力不可轻用”。他上不给国家增加支出,下不给百姓加重负担,反而捐出养廉银修补城池,为百姓谋利,为什邡谋福,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

史进爵在日常开启的四座城门(东、南、西、北)上,修建了面阔三间的城门楼,以壮观瞻。还在城楼上悬之以匾,东题春晖、西题凤翥、南题映奎、北题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县吴视详请遵照江南捐修事例,又劝民捐修了城垣。在本次维修中,在东、南、西、北四面城墙上,各添置了一座炮台,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御能力。城墙的维修事关城池安危,是地方官的重要工作,长期被纳入考核之中。有清一代,什邡城在各任知县的主持下,经历多次大大小小的维修保护。

在什邡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方便了公共活动、货物交易、进出交通等。据民国版《什邡县志》统计,城内共有15条街巷,有以方位命名的,如正东街、正西街、正南街、正北街;有以市场命名的,鱼市口,果市街,纸市街;还有以建筑命名的,观音阁巷,衙署街、文庙街。对于拥有城墙的城市而言,城墙以内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称之为“厢”。所以城厢一般指代城内和城外较繁华的地区。什邡城外共有街巷21条,如鼓楼街、来龙街、半边街、印月井街等,也渐渐形成了几处专门市场,这从荒市街、炭市街、肉市街、甘蔗市街等名字即可看出,从侧面反映了什邡地区的城乡经济互动频繁、民间贸易规模可观。

祠庙记:马祖禅师出家讲学的罗汉寺

在禅宗历史上,向来有“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一说,以此形容马祖对于禅宗发展的突出贡献。马祖,即马祖道一(709年-788年,或688年-763年),是唐代汉州什邡县人,俗姓马,又称道一、洪州道一、马祖道一,被尊称为南禅八祖,圆寂以后,唐宪宗赐谥“大寂禅师”。

在什邡县城之北,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寺庙,与马祖禅师有关,名叫罗汉寺。这座罗汉寺,名字虽很普通,但身世却不简单,因为这里是禅师马祖早年出家和晚年讲学的地方,所以被视为禅宗临济宗的主庙。在其大雄宝殿右侧,立了一通石碑,上刻“马祖说法台”大字。

什邡罗汉寺创建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到了元代末年,寺庙被毁。明洪武四年(1371年),罗汉寺开启重建工作。到了明万历年间,县学庠生葛登名捐资,于大殿之右修建了马祖殿,举人徐应聘捐资兴建了大悲阁,阁内还供奉着一尊马祖禅师的铜像,以示尊崇与纪念。明代末年,罗汉寺复毁于战火。清顺治庚子年(1660年),马祖嫡派远孙云林前往什邡寻访马祖原籍,在罗汉寺旧址的榛莽之间,叩拜遗像于荆棘之中,发愿重修了罗汉寺。经过数年建设,罗汉寺诸殿完备,焕然一新,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在山门前,时任成都府知府冀应雄为其题写了“罗汉寺”三个大字,在苍翠古柏间闪耀着金光。由于罗汉寺历史悠久,规制宏大,嘉庆版《什邡县志》称其为“邑中兰若之胜”,即为佛寺第一。在乾隆丁未年(1787年),寺僧月容等人募众重修了山门及两廊,并在两廊塑造了五百尊阿罗汉像,塑像姿态万千,面容栩栩如生。自此以后,拥有五百尊罗汉的罗汉寺名副其实,不愧为“西川佛都”。

在清代,罗汉寺就成为什邡人文名胜,香客如流,门庭若市。在什邡八景中,有一个景观叫“北寺晚钟”,北寺指的就是罗汉寺。康熙年间,进士出身的什邡县令丁士一写下《北寺晚钟》一诗,诗云:

灯火初残入夜深,蒲牢声吼故禅林。

敲来铛鎝随风度,听去噌浤带月沈。

近市换回尘里梦,隔城悟彻静中心。

老僧常为怜聋俗,日日琳宫送晚音。

北城外,黄昏时的钟声,庄严又肃穆,这座香火鼎盛千年的罗汉寺,有着不绝如缕的钟声,有着引人入胜的塑像,更有着引以为傲的历史底蕴。可以用耳听,可以用眼看,可以用心悟,给世人以警醒,给百姓以安心。除了大名鼎鼎的罗汉寺,什邡县境内还分布着慧剑寺、龙居寺、雪门寺等几十座绀宫寺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