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南大师生再访新疆马兰感受马兰魂

2024-08-07 17:12:45 - 扬子晚报

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7月22日至7月29日,南京大学开甲书院“马兰花开”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来到马兰,追寻程开甲院士的工作足迹,感受“攻难关、涉险滩,献青春、献终身,讲无名、讲无我”的马兰魂。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南大师生再访新疆马兰感受马兰魂

“程开甲同志,你今年多大年龄?”马兰历史展览馆的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1963年,核试验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周恩来总理召集程开甲和基地司令员一起去汇报准备工作情况,从多大当量、多少探头、多大风速、到烟云会多高等问题,程开甲都对答如流。可偏偏总理问到这句话时,程开甲愣在原地,许久都答不出来。一个能把圆周率记住60多位数的人居然记不住自己的年龄。从跃死亡之海,探核弹之墟,程开甲便“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与风沙为伴,与科研为伍,与黑夜纠缠博弈,和时间竞技到底。他忘记了姓名、身份,忘记了时间、生命……英雄的故事是直抵内心的感动,更是催人奋进的力量。“传承马兰精神,当好马兰传人”是责任,更是使命。

聆听马兰精神宣讲,开甲书院学生几度感动落泪。愿为事业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马兰基地广大官兵和科技工作者们平淡而辉煌的“人生三部曲”,这是“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马兰精神的生动注脚。响彻罗布泊大漠的那声惊天动地春雷早已远去,但每一位马兰人用行动和生命写就的马兰精神早已汇聚成精神“原子弹”,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南大师生再访新疆马兰感受马兰魂

“马兰花开”实践团队全体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马兰革命烈士陵园。大漠埋忠骨,马兰铸英魂,这里是永恒的纪念,一处安放哀思的净土,长眠着400多名为伟大事业献身的人。他们身份不同、工作不同,却用相同的方式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罗布泊。

石碑上斑驳的纹路记录着风雨兼程的沧桑岁月,巍然耸立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为中国核试验事业献身的英魂壮举。师生肃立在程开甲墓前,重读先生生平,与大先生的精神对话无声绵延。再往陵园深处走,有一片没有姓名和资料的墓碑,茫茫黄沙早已埋没他们的名字,但历史的卷轴永远记载着他们的荣光。“当时的物资都要靠汽车旅来完成,好多人都留在了路上。”在这一刻,我们终于明白了红山军博园中偶遇的老马兰人的话。这大漠忠魂,震撼着岁月,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南大师生再访新疆马兰感受马兰魂

离开的路上,胡骏秋同学默默走向一块墓碑,又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张蕴钰将军之墓,在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的地方》中我就饰演青年时期的张蕴钰。”从亲身演绎到实地感悟,大学生演绎大先生,大先生激励大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马兰这片热土上变得生动可感,催人奋进。

五天马兰基地生活让“05”后开甲学子真切感受到“攻难关、涉险滩,献青春、献终身,讲无名、讲无我”的马兰魂。再到马兰,去厂区看一看也成为同学们共同的愿望。该实践团队的成员、19岁的贺文煊离开新疆前在社交媒体这样写道,“如果未来有机会,我愿意将全部的生命与青春奉献于这方土地,这方祖国的好地方。”

据悉,实践团队学生结束新疆之行后将分为南北两线,继续赴北京、辽宁、陕西、江苏、江西、广东、海南、四川等地了解党领导下的核工业发展和新时代的马兰故事,并带着实践途中所思所感,结合网页版程开甲行迹图、3D数字展馆等数字化形式,创新马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表达方式,从“听人讲”到“自己讲”,发出青年先声,做好马兰精神的实践者、传承者、传播者!

通讯员 邵勃源 杨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影 罗文宇

校对陶善工

原标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南大师生再访新疆马兰感受马兰魂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