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调查丨更注重质量:大学生择业观有新变化

2024-08-07 15:29:3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聚焦就业新趋势 ·

编者按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任务。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就业新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期《中时调查》围绕加大灵活就业人群保障力度、低龄老人的职场选择、大学生就业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多方走访,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解读。

中时调查丨更注重质量:大学生择业观有新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小霞

■见习记者钟秋月

进入8月,随着毕业季的结束,迎来了就业季热潮。据教育部数据,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了1179万人。不同于以往,部分毕业生并未立即投身于职场,他们通过自我提升与充电、继续深造考试、海外游学等方式丰富人生阅历。他们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积极面对就业市场。

一些大学生求职方式变化

毕业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徐森芬,在尝试考研失败后,步入了求职的征途。近三个月,她一直辗转于各一线城市求职。“一直以来,我的理想工作就是去大城市的写字楼上班,当一名精致的白领,每天上班前可以去楼下喝一杯咖啡。”徐森芬的求职之路并不如想象中一帆风顺。尽管徐森芬的教育背景看起来不错,但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匹配度上,总是差一点火候。

“从国际类媒体的记者岗位,到跨国企业的公共事务部门,再到非营利组织的国际交流项目,我都面试过。但是国际类新闻媒体对专业技能有着严苛要求,跨国企业也更青睐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候选人。”徐森芬说。

徐森芬尝试调整心态,将目光转向那些或许不那么光鲜亮丽但能让她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工作机会。“我最大的爱好是旅拍,短期目标是先找一份文旅行业的工作,再做自媒体博主;长期目标是通过这份工作积累资源,以后开一家旅行公司。”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速度有所放缓,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回到县城就业。

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统计发现,在回县城工作的本科生中,有59%是毕业五年内一直在县城工作,约41%则是在大城市闯荡一段时间后选择回到县城。这与县城工作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密切相关。回县城工作的毕业生的月收入已从2018年的4640元上升到2022年的5377元,就业满意度也从67%攀升至76%。

2023年毕业于南昌大学的陈颖,毕业后回到江西的一个县城,至今一直在参加当地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我大三时就想明白了,毕业后回老家生活。在小城市有个编制会好很多。”由于在校期间通过了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周末闲暇之余,陈颖也会做一些当地带团旅游的兼职。

徐森芬和陈颖的经历是毕业生求职的一个缩影。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分别从2023年的18.9%、13.2%增长到今年的19.1%、13.7%。

就业态度发生三大变化

“之前,在高端人才领域,一个职位往往能收到二三十份简历就会关闭窗口。而现在,类似岗位收到一两百份简历。”科技类行业资深猎头贠箐告诉本报记者。

在贠箐看来,当前就业市场是结构性问题,所谓的供大于求主要是当下白领人员的供给多于职位需求。“一些应届毕业生的技能与职位需求是错配的。以我遇见的应届毕业生为例,一些人的技能不足以支撑某些核心岗位的运转。所以最终成为写字楼里的行政文员。”

国家创业指导师、重庆市高校创业就业指导骨干教师田瑞波告诉记者,与过去相比,当下毕业生就业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就业价值多元化,更加注重成长空间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收入;二是就业目标模糊化、求职目标不明确、缺乏就业技巧,部分学生未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选择不就业的情况也存在;三是就业方向倾向化,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调整,毕业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就业压力,偏向于“僧多粥少”的体制内岗位。

中公教育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达到历史新高。通过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人单位资格审查的人数为303.3万人,打破十年以来的纪录。

“这两年来毕业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预期满意的工作。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企业用人需求、社会发展需要不匹配,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教育、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不匹配。这些都是结构性矛盾。”田瑞波说。

贠箐认为,当下毕业生更加注重就业质量与内在感受,包括个人成长、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等,而非仅仅追求高薪。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据悉,教育部正将更多新就业形态纳入统计范畴。例如,自主创业的范围加入了开设网店,自由职业的范围加入了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

“灵活就业可以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加多样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很多毕业生会偏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贠箐说。

高质量就业还须提升能力、拓宽渠道

青年就业是稳就业的重要方面。未来,应该如何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从高校毕业生个人角度而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前述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从业者凌墨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不断通过实习扩充自己的技能与经验,确立自身职业兴趣,感知就业市场情况。不要等到毕业面临就业选择时,才开始对职业规划感到迷茫。”

“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今年海外院校、专业职业技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占比提升最为明显。特别是,专业职业技术类院校与企业需求对口,这些学生往往在大二、大三时就开始实习,能力匹配已经在实习期完成,毕业后可以直接入职。”上海简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易查背调)联合创始人刘佳乐对本报记者表示。

毕业生个人还需要提升自身认知。“不是只有白领挣的工资多。”贠箐说,现在国家高级技工职位非常紧缺,大概有1000万的职位缺口。在校生掌握一门高级手艺在择业时非常有优势。

《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显示,蓝领招聘薪酬比5年前上涨了35.8%,这一涨幅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024年一季度,38个重点城市的蓝领职业平均招聘月薪为7215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35.8%。

从高校角度而言,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建立‘招—培—就’联动机制等。”麦可思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已有高校通过课程的形式实现产学研相融合,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在刘佳乐看来,通过将企业引入学校进行授课的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实践经验,提高就业成功率。授课企业也可以长期与院校专业保持人才交流互动。这既提升了就业速度,又提高了就业质量。

从社会角度而言,要加强优化就业环境。

“社会、家庭、高校、企业需要协同起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联盟,以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田瑞波说。

麦可思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各界应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暂未就业的毕业生,更要允许在校大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放缓就业进程、探索自我的职业发展路径。暂未就业人群中占比较大的升学人群及准备报考公务员或创业的人群,可以通过升学筹备、培训学习或社会实践等提升就业竞争力。

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也开始关注新兴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机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提出,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快速的技术变革期,某些传统行业的工作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技术或机器人取代,从而减少了相关岗位的需求。青年人员需要具备更具竞争力的技能或者具备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田瑞波指出,随着产业升级,未来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不过,“不管是哪个行业,都不会存在海量需求。毕业生从事的行业有没有潜力,要看当前以及未来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的能力要适配时代的需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