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内卷激烈的当下,这句话也许可以缓解学生负担

2024-08-07 21:01:19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日前,第二届“中学物理教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二附中举行。

在这场为期两天的“烧脑”对话中,来自清华大学的知名学者和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物理教师,共同切磋研究了中学物理教学,也探讨了如何将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进行内在衔接。

研讨会期间,“第一教育”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听他详解中国教育当下面临的两大问题,并开出自己的“药方”。

对话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内卷激烈的当下,这句话也许可以缓解学生负担

大学和中小学,各有各的难题

朱邦芬院士不仅是一位顶尖的凝聚态物理学家,同时也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2023年,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的“攀登计划”启动,这一培养计划由杨振宁先生提出,朱邦芬院士领衔。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朱邦芬院士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都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在他看来,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两个难题。

一个是高等教育需要回答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另一个则是基础教育需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减负”多年,成效并不明显,而且“内卷”愈演愈烈,许多学生感到不快乐?

这两个问题并非毫无关联,而是互相纠缠。“钱学森之问”,看似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其实和中小学教育也脱不了干系;中小学减负,初衷是让学生可以全面发展,不期却增加了学生间的“内卷”,既没有减轻学生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

朱邦芬院士认为,杰出人才培养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都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解决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重要而且必要。

解决内卷问题:关键是要“行行出状元”

虽然身为清华教授,朱邦芬却反对以一流大学(特别是清华、北大)的升学率作为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也反对一流大学重招收、轻培养,甚至为了竞争生源提前掐尖的做法。

在他看来,现在高等教育中清华、北大“明显高别人一头”的状况是不合理的,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也不利,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不同的学校各有特色,百花齐放。

对话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内卷激烈的当下,这句话也许可以缓解学生负担

朱邦芬认为,当前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使得很多本来有希望成为杰出人才的“好苗子”受到种种“噪声”的引诱而过早“夭折”。比如有的学生很喜欢A学科也很有潜力,但是为了不“浪费”自己的高考分数而选择分数更高的B学科,或者为了以后更好就业而选择更热门的C学科。

朱邦芬认为,这不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如果我们整个社会不能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仅凭教育减负是减不了的。”

即便如此,教育在其中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大学和中学携手,更加注重通识教育,首先解决“为人”的问题,再解决“为学”的问题;比如改变教学过程中一刀切的做法,改变一元化的评价标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的成长道路。

对话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内卷激烈的当下,这句话也许可以缓解学生负担

“我们现在的成才路径好像都是一样的,对聪明的孩子来说就是参加一些学科竞赛,然后根据比赛成绩,要么降低分数线,要么保送,然后进入大学之后再继续卷。”这样单一的路径更加剧了社会的焦虑情绪,不管是否适合都去拼分数、挤竞赛。

朱邦芬说,其实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有创新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营销型人才、艺术型人才、能工巧匠等等;而其中的创新型人才,又有原始创新型、集成创新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等等;哪怕其中的原始创新型,也还可以分为基础科学的原始创新、技术科学的原始创新、工艺设备的原始创新……总之,不拘一格出人才。

朱邦芬在特邀报告中三次提到“行行出状元”。在他看来,要想减少内卷,解决“囚徒困境”,关键就是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要真正做到“行行出状元”。

杰出人才如何培养:“后退一步是向前”

谈到杰出人才培养,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老清华、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杰出人才?

在朱邦芬看来,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包括教授治校的体制、睿智的学校领导人、救国使命感和联大精神等等,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当时的育人理念和教学环节。

他特别推崇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建者、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叶企孙先生的理念:“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要学生个个有自动研究的能力。”其中,尤以“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这一点为朱邦芬反复强调。

“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对学习一般的学生有利,不会让他们负担过重,也不会挫伤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自信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比一门具体课程知识更为重要。”

“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还有更深刻也更重要的另一层含义。我国一直重视因材施教,习惯上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总是要“多教一些,教深一些,教早一些”,但如果按照叶企孙先生的教育思想,就给了学生更宽松的空间,使优秀的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地“多学一些,学深一些,学早一些”,以至研究和创造新的知识。朱邦芬说:“变‘教’为‘学’是关键,使优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对话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内卷激烈的当下,这句话也许可以缓解学生负担

朱邦芬结合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成绩单分析说,当时联大物理系所规定的必修课程,确实都是物理学的基本课程。无独有偶,“两弹一星”科学家周光召本科学习的课程也都是物理学的基本课程。

朱邦芬分析说,联大物理系课堂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许多名师往往在课上教授的内容比较简单,采用的教材也比较简明,但他们同时还提供一些难度较大的参考书,鼓励一些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自学。

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学生被灌得太满了,结果是哪怕进了清华,也只会做题,不会研究,因此缺乏后劲。在大家都急着“抢跑”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看似后退,实则向前,在当前内卷激励的情况下,也许可以缓解学生的负担。

当然,朱邦芬院士说,要从根本上解决过度内卷,培育杰出人才,还是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观,克服急功近利的影响,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解决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