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板块触底反弹的逻辑
5月中旬以来,受整体大盘及对Q2预期影响,医药板块持续调整。短期来看,医院的诊疗业务已逐步恢复,新品进院节奏也在逐步推进,叠加2023年低基数效应,预计下半年医药板块边际复苏态势明显。展望下半年,看好创新药、院内复苏、医疗设备、“出海”等几条逻辑线。
非集采品种销量提升
据医药魔方统计,MAT24Q1年度(2023年Q2-2024年Q1),中国医院药品市场规模增至8679亿元,增速为3.77%;跨国企业增速为近年最高,但本土企业份额逐渐增加。
从市场驱动因素看,市场规模同比增长主要来源于非集采品种的销量提升,其中本土企业贡献显著高于外资企业。
ADC交易表现突出
2023年,全球医药交易金额大幅上升,交易数量首次迎来下降;单笔交易总额均值持续增长,首付款均值创新高。
其中,中国License-out和境内交易占比持续增长。从交易总金额看,对比全球,国内化药占比较低,ADC等抗体类药物排位居前,ADC药物即将超过化药排在第一位。从单笔平均金额看,国内与全球基本一致,均为ADC等抗体类药物排位居前,但国内药物发现的排名低于全球,AI技术的排名高于全球。技术类型方面,中国在部分新兴技术领域如ADC/双抗/溶瘤病毒的研发热度高于美国。
截至2023年年底,美国FDA已经批准上市8款国产创新药品,国内药企的“出海”成果不断,必将激励更多有实力的药企实现“出海”突围。
医械“出海”大有可为
“出海”成为医疗器械企业重要业绩增长点。从2023年起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增速保持环比增长,2024年1-5月医疗器械出口金额增长3.4%。出口品类结构中,医疗设备和医用耗材占比较高。2019年以前,器械出口主要以医用耗材尤其是低值耗材为主;2023年,医疗器械出口占比中,医用耗材占比45%,高附加值的医疗设备占比41%。
目前,低值耗材及部分影像类设备、体外诊断产品已经凭借自身优势获得国际认可。随着器械技术水平提升,更多高技术壁垒公司将有望走向国际市场。
科研服务具替代条件
科研上游覆盖了高校科研、企业研发与生产的全流程,产品应用场景广阔。生物医药全行业研发端的持续投入为科研上游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联系,也保证了上游市场的稳定发展。
目前,科研服务主要包括平台型企业(阿拉丁、泰坦科技等)和产品型企业(药康生物、纳微科技等)。其中,平台型企业通过产品数量打造一站式服务,以自研+代理+OEM等形式形成稳定客源,在此基础上切入新的细分领域,同时回应客户降本诉求,加快国产替代速度,增加自研产品比例,提高产品毛利率。产品型企业则通过产品质量满足客户核心研发需求,通过多年的底层技术打造行业壁垒,在质优价美、供应链稳定的条件下逐步对进口产品形成替代。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科研服务已具备替代进口条件,国产替代正当时。(摘编自华西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