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运河?专访纪录片《大运河之歌》主创丨川流中国·开天河
封面新闻记者周琴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2023年7月5日,封面新闻推出大型策划“川流中国·开天河”,多组记者从蜀地出发,顺长江而下,来到大运河与长江的十字路口。一路向北,过山东、穿河北、直抵北京;一路向南,通江苏、到浙江,停泊杭州、绍兴。截至9月5日,整整两个月,带读者一同打捞千年智慧的遗迹,见证不断被改写的传奇。
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2023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6集纪录片《大运河之歌》。纪录片《大运河之歌》以时间为轴,以文明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工程智慧、文化影响和传承利用为故事主线,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相交融,呈现出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面貌。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大运河之歌》主创团队,解密这档节目背后的匠心与深意。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运河?
站在当下视角多维度勾勒运河历史
纪录片《大运河之歌》推出的大背景,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如何用纪录片提炼出大运河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这是摆在纪录片主创眼前的一个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大运河之歌》总导演刘鸿彦认为,虽然关于大运河的纪录片,之前已经做过很多,但因为处于不同时期和背景,侧重点也不同。在当下这个时代来做,如刘鸿彦所说:“大运河有很多对我们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化,我们希望通过片子能挖掘出来,能够站在当下的视角,去做一些回望。”
提及大运河,你会首先想到什么?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或许是很多人脱口而出的第一个答案。主创团队经过调研发现,尽管人们对大运河并不陌生,但大部分人对运河的了解流于表面,对其所承载的多重功能知之甚少。而这让主创团队确定了节目可做的空间和方向。
《大运河之歌》一共有6集,刘鸿彦坦言,这样的体量是比较重头的,且从大的时间脉络来做线索,在各方面对于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研期间,主创团队广泛搜集并研读我国大运河相关史料及学术著作,摄制团队奔赴大运河沿线北京、天津、河南、山东、河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市,走访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江南运河等,会同各地专家、学者,对沿线相关历史遗存、水利工程、社会人文、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调研,对保护、传承、利用运河的重点工程项目、周边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习俗等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最终,团队聚焦人与运河的关系,从文明起源、社会发展、工程智慧、传承利用等维度勾勒运河历史。循着时间的线索,《大运河之歌》分别从文明初始到隋唐大运河的修建、运河与唐朝盛世、宋朝对运河的深度利用、京杭大运河的工程技术创新、运河上的文化交融、运河的复苏与新生等部分进行分集,将大运河的历史源流与辐射影响细细道来。
如何把运河的主题作延展?
从中国人与水的关系讲起
运河的文化内涵究竟蕴含了什么?如何把运河主题去做延展?《大运河之歌》的首集《整理河山》做了很好的一个探索。在主创团队看来,隋唐大运河并不只来自隋炀帝的个人意志,也并非只是一个历史节点上突然出现的超级工程,再往深处寻,它蕴含着中国人和水的关系。刘鸿彦分享:“中国人对水的利用和认知,积累起的这样的文化,是运河产生的背景。第一集就把时间的维度拉向更深处,中国人如何利用水、认识水?运河的根源是来自中国人跟水的关系。”
“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江河,都源自自然的造化,但至少在5000年前,华夏先民就开始以人力导水开渠。开凿这些河道的初衷,或许是为了防洪灌溉,或许是为了交通运输,而每打通一条通道,就多了一块土地被连接、被整合。”在《整理河山》中,观众得以看到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黄河上游的喇家遗址等多个点位,看到主创团队结合史料拆解人与自然相处博弈中所呈现出的发展进程。时过境迁,大运河在流淌中记述着一个个“因水而兴”而又“因水而亡”的故事。在叙事载体上,除了专家解读和相关人物采访,各种珍贵考古资料和遗迹文物也成为故事的讲述者,为该片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感,在“考古热”的当下,更能收获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喜爱。
实景拍摄+动画白描
更好地抵达观众
在表现形式上,《大运河之歌》运用了实景拍摄与动画制作相结合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还原漕运场景,讲述运河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动画地图更是清晰呈现出大运河的路线走向及航运网络,更好地抵达观众。
“这次的表现形式,其实我们这次做是用了减法的。”《大运河之歌》执行总导演陈磊介绍,太久远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何表现?以往的纪录片要么是请演员演,做情景再现,要么是做纯动画,“我们讨论后发现,这些办法都是讲以前发生的故事,箭头是往后指的。但是关于大运河,我们是想站在今天和这条河的关联的角度上,包括让专家到现场来寻访,其实是不断在强调这条河流是活的,我们今天站在河边,仍旧能寻找到它的过去。”最终,主创选择以“实景拍摄+动画白描”的方式还原人物和历史场景,力图以简约的技术形式实现连通运河古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讲述运河的兴衰沉浮。而从最终呈现的方式来看,这样的尝试确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吸引更多观众重新认识大运河。
困难与收获并存
主创谈收获:“要包容,跟运河学到的”
讲好大运河的故事,不是一个容易的选题。关于大运河的信息如此浩瀚,头绪众多,在创作过程中,主创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有什么收获?
导演刘卢威笑言,去年因为拍摄大运河,出差了一百多天。导演蔡真分享,前两集《整理河山》《盛世气象》中,很多东西都是在书本和资料上提及,但如何找到它们,并不容易:“比如说第二集里面提到了睢阳城,在资料里可能就是告诉你在商丘这一片。”去之前蔡真不断查阅相关资料、跟专家请教,但对到现场能拍到什么也并没什么把握。
河南省商丘市,这里是隋唐时期睢阳城所在地,由于地处河南安徽交界,自隋唐运河建成起,这里就是南方物资通过通济渠向西运输的必经之地。待蔡真到了商丘的睢阳城遗址后,遇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正在进行考古工作,工作人员在发掘到唐宋的地层时,发现很多与城市保卫战有关的一些攻防用的礌石,而这也为引出后续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执行总导演陈磊表示,考古这条线索在前期设计的时候就已设定,大家希望能从新的发现和论证去讲一个历史,不断去寻找一些例证,而不是从文献传说去讲一个故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预设,才能在现场,有不期而遇的惊喜,“这是在北京写脚本怎么也想不到的生动的例子”。
《大运河之歌》体量巨大,从前期开始调研、拍摄到播出花了三年时间。于每个主创而言,都有着自己的收获。总导演刘鸿彦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前段时间年轻的导演刘卢威发了一个朋友圈,有人留言提到了这部片子拍摄过程的不容易,她看到导演刘卢威这样回复:“要包容,跟运河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