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根据地军民奋起抗战的壮丽图景

2024-10-17 06:28:28 - 媒体滚动

转自:石家庄日报

展现根据地军民奋起抗战的壮丽图景

本报记者石雅彬

1937年,周立波来到晋察冀边区进行走访,之后回到武汉,将在晋察冀访问的日记和笔记,整理汇集成一部报告文学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于1938年6月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介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报告文学集,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状况,以及根据地人民群众奋起抗战的壮丽图景。其中,有很多篇章介绍了他在石家庄平山、井陉、灵寿、正定等地的所见所感。

人物简介:

周立波(1908年8月9日-1979年9月25日),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他是中国现代优秀作家。1979年9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

记者探访:

根据周立波《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中的记述,他当时的行程是从山西省经娘子关到井陉县、平山县,渡过滹沱河到达灵寿县、行唐县、正定县等地,之后往北到了阜平。行程中,他穿过了一条大河——滹沱河。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相汇入海。是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在石家庄滹沱河流经灵寿、平山、正定、藁城、无极、晋州、深泽等县市区,是石家庄的母亲河。在文献记载中,昔日滹沱河“雨季水势一望无际,旱季沙洲浅滩罗织,沿河渡口轻舟横渡,上下游则风帆相济。时至民国,河中船舶500有余,往来于正定高家营、深泽乘马等码头。晨曦夕照时,滹沱河泊船如龙、波光如鳞、灯火星流、往来吁号、行业繁多、铺面林立、热闹非凡。河内鱼虾鳖蟹成群,水面天鹅鱼鹰游弋,两岸飞禽走兽栖息,河滨之地绿草繁茂、间杂牛羊……”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这位苦难的“母亲”,一度干涸断流了40多年。

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把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当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2017年,滹沱河全面启动生态修复。2019年,“南水”为滹沱河开展首轮生态补水。

如今的滹沱河,经过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重现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好景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从愿景走进现实。

如今,断流多年的滹沱河石家庄段不仅恢复滔滔百里胜景,沿河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也显著回升。周立波笔下盛产大米的滹沱河畔,重新种起了水稻,迎来了“稻花香里说丰年”。

品读经典:

这冰冻的河流,河的上面,浮漾着一层轻雾,在远处,你会以为这是太阳发的水雾,到了河边时,你才知道这是河风扬起的尘沙。

——《滹沱河畔》

周立波是较早来到晋察冀边区的作家。1937年10月,周立波从上海经西安到山西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参加抗日战争,这年底,党中央委派他作为翻译,陪同美国军事观察家伊凡斯·卡尔逊到晋察冀边区访问,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周立波一行人日夜兼程,经过边区的井陉、平山、阜平、五台等县,走访了边区军政首长、农民自卫队员、妇女会代表和儿童团员,对初建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情况作了较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周立波在晋察冀的日子里,坚持每天写日记,积累下大量具体生动的材料,他真切地感到“这时代太充满了印象和事实、哀伤与欢喜”。周立波回到山西后,朱德总司令要求他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写成文章,向外界作宣传,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1938年3月,周立波在武汉整理了在晋察冀访问的日记和笔记,写作了一系列报告文学,先在汉口《新华日报》和广州《救亡日报》发表了一部分,后来汇集成《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于当年6月由汉口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在其中一篇《滹沱河畔》,周立波写道:“这冰冻的河流,河的上面,浮漾着一层轻雾,在远处,你会以为这是太阳发的水雾,到了河边时,你才知道这是河风扬起的尘沙。到春天,这河的沿岸一定很美丽,春水涨了,梨花开了,稻田里的新秧绿遍了原野。这里春景会破除冬天北方的黄土色的单调。但是现在,这里实在有点难以忍受的乏味,田野没有草,山上没有树,河里没有船,风吹得眼里和口里都有灰沙,天冷得要命。如果这里没有火花一样的民族解放斗争,如果这里没有许多可敬可爱的人物,那这冬天的北方,是太寂寞,太荒凉了。”

这是周立波初次见到滹沱河时的情景,时值冬日,河山一片荒芜,但是他仍然从中畅想出一线希望,因为他看到了河畔人民战争的火热场景,感受到边区人民苦中作乐的热情氛围。

作为一名作家,一名从南方来到北方的作家,周立波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这里进行了调研:

“我知道,滹沱河流域出大米,比洞庭湖边的大米还好吃。但是农民很穷,种大米却不能吃大米,他们把大米运到石家庄一带去卖,自己吃的是小米和窝窝头。滹沱河沿岸也产花生……这里所产的花生,制成花生油,平常运到山西各大城市去变卖,现在,日寇占据了交通线,花生油也很难卖了。这里也有广大的枣林。枣子一定出不少。可是在这样的冬天,枣树都是赤裸的,没有叶子,没有生气,马在这枣林里走时,你还得小心,不然,你会不意被枣树的横枝拌下马来。吃不到枣子,倒要被枣树的横枝欺侮,实在不是我的所愿意,因此,每经过枣林,我总是跳下马来走路。这里的枣子,平常也是运到天津一带去卖的,现在也不能谈了。”

由于战争导致的贸易停顿,严重危及人民的生活,而周立波眼中的边区政府,正积极地制定政策,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现在贸易停顿了,而这边的人民决不能专吃花生油,或是专吃杏仁过日子,也不能专用羊毛。他们需要食物、煤油、棉花和食盐。同时,在某些地方粮食有多的,棉花和食盐有多的。而且有的地方有煤油可采,因此,整个边区,有了几个重要的问题:调剂民食,维持贸易,发展实业。关于这些问题,边区的当局,都有好的政策和计划。”

在周立波眼中,边区生活是火热的、积极的、到处充满干劲,每个人都在积极工作、解决问题,而不是等、靠、站:“你到了边区会有这种感觉:人人都紧张,都有事情做,从小孩子一直到老人家,从小脚的农妇一直到朴素的女学生,从农民工人一直到兵士,都是那么匆忙,为什么呢?为了一个简单的共同目的:为了打日本。”

周立波在文章最后感慨:“滹沱河的流水,在上游看到了这些情形,看到了边区的紧张严肃和整饬,于是流到天津,流到敌人占领的区域,再看见那里的荒淫无耻与荒凉,她会有怎样的感想?她会想着,最后的胜利,不是我们的吗?”

走进村里……突然看见一家人家的墙上有四个巨大的字:还我河山。字态极雄壮。看了这雄壮的字,又想起了我们夜间的经历,我得承认,我是再也忍不住落泪的许多人中的一个。

——《还我河山》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是第一部全面介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报告文学集,它以简洁明快的文字真实地报道了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情况,展示了根据地初建时期人民群众奋起抗战的壮丽图景。尽管作家行程匆忙,但由于深入到战斗前线,接触了大量新鲜生动的战地实况,许多篇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还我河山》一篇中,周立波感慨道:“就是这褴褛之群,曾经屡次击败了服装整洁、火力高强的敌人,使敌人畏如狮虎。现在,他们的身价一天一天高起来了。敌人在正太路沿线扬言,每一个游击队员投降过去,即赏一百元。但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儿女,是无价的,敌人在这方面,永没有成功的希望。”“走进村里……突然看见一家人家的墙上有四个巨大的字:还我河山。字态极雄壮。看了这雄壮的字,又想起了我们夜间的经历,我得承认,我是再也忍不住落泪的许多人中的一个。”

书中《自卫队》一文记叙了那些在旷野与山间,手执长矛和钢刀放哨的农民自卫队员。这些以前为生计发愁,与老婆吵架的农民,现在成为英武庄严的卫国战士。作品还特别描写了这些农民思想的变化:“在平山、灵寿间的一个村庄,我看见一个自卫队(员)的长矛杆上,系着一面旧红布的小旗子,上面写了不十分端正的六个字:赵子龙和诸葛亮。为了国家的解放,为了自己的自由,他们是在渴想着诸葛亮的智慧和赵子龙的勇敢。”

《小哨兵》一文记述了勇敢的儿童团员的日常生活和站岗放哨的职责,“在旷野,你会看到一群小孩子,用土块和石头,在大路旁边造小房子,他们嬉笑地在做着,像是在游戏。他们是在游戏吗?不是,他们是建筑小小的哨舍,在夜晚,天气更冷,冷到南方人不能想象的程度,但是,这些小哨兵,还要在野外守卫,在夜晚,他们蹲在这些哨舍里。当你睡在屋里的炕上偶然冷醒的时候,你还是常常听到户外的童音问路人:‘带了路条吗,老乡?’”

这部报告文学集朴实明朗,既有全局性的概览,又有各方面的特写,写作手法灵活多变,形式不拘一格。作为首先向外界介绍被日寇围困封锁的晋察冀边区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的真实性。作家在记述真人真事时,除了严格运用历史科学的笔墨,还注意调动必要的写作手段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不少篇章引用了会议的发言、贺电以及边区政府加强农业生产的政策条文,更直观地表明了实际情况,提高了事实的说服力,也使作品显得活泼生动。

河北的农民,如果奉了他们组织的命令,去到最危险的地方探听敌情,他们回来的时候,敌人的头发有几根,他们都可以报告你,他们是这么勇敢,这么精细的从事于抗敌的活动。

——《自卫队》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在国统区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它首次向外界形象地宣传了我党抗战方针,歌颂了英勇的八路军前方将士和边区人民,提高和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在中国和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坚定了国统区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它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反映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生活的最早篇章,永远载入了现代文学史册。

周立波在书的开头就充满激情地写道:“我们精忠骁勇的第八路军和人民义勇军、人民游击队,不但没有退出华北一步,而且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巩固而又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他们时时刻刻在扰乱敌人的后方,切断敌人的交通,而且时时刻刻在准备用大规模的战斗,把那仅据点线的华北敌人,完全赶走。”

“我们所到的地方是晋察冀边区,这是一个非常巩固的广大区域。边区包括了四十余县,威胁敌人正太、平汉、平绥、同蒲四路的交通。”

“同胞们,我们的在北方的兄弟,是在重重的困难中,但他们的精神都好,虽然苦,他们过的是战士的生活,不是屈服的奴隶,不做逃死的囚徒。”

周立波急切地想让更多的中国人、想让世界看到边区的样子,看到边区人民的样子,他急切地想让这些震撼过他的河北农民、这些子弟兵介绍给全世界,他在《自卫队》一文中这样评价他们:“当一个人昂起了头,挺起了胸膛的时候,他是能做一切事情的。河北的农民,如果奉了他们组织的命令,去到最危险的地方探听敌情,他们回来时,敌人的头发有几根,他们都可以报告你,他们是这么勇敢,这么精细地从事于抗敌的活动。”

沙汀和何其芳是在读了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后,即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分别写出了《随军散记》《敌后琐记》等作品,使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和冀中军民的抗战故事传向世界,也将共产党人的信念和精神风貌让世人所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