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生先输血!孕29周“溶血”宝宝人生“起跑线”顺利闯关

2024-10-17 10:32:03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日前,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手术室中诞生了一个“特殊”的新生命——在妈妈腹中时,便因母胎血型不合导致胎儿严重贫血,前后进行了三次宫内输血治疗……

最终,在一妇婴胎儿医学科、新生儿科、检验科(血库)等多学科团队保驾护航下,宝宝顺利诞生,在闯过了早产并发症等难关后,现已出院。

未出生先输血!孕29周“溶血”宝宝人生“起跑线”顺利闯关

数度失子先例,熊猫血母亲孕期再陷绝境

“我一直想尽快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然而结婚15年了,却迟迟圆不了这个梦……”小岚(化名)告诉记者。

2009年,小岚足月顺产一胎,但宝宝出生仅4天就不幸夭折;2010年,怀孕37周时发生胎死宫内;之后的三次妊娠,均在孕中期因胎儿水肿胎死腹中,确切的病因却一直未明。

日前,怀孕29周的小岚在外省医院产检超声提示,胎儿大脑中的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增快,怀疑宫内胎儿存在贫血,送检后发现,小岚竟是Rh(D)阴性血(一种稀有的血型),同时检测出高效价的抗D抗体。

显然,腹中宝宝的贫血是同种免疫性母胎血型不合导致,如果不积极救治,小岚很有可能再次失去腹中来之不易的小生命。

该院产检医生立即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胎儿医学科团队取得联系,小岚及时转诊至一妇婴。

一妇婴胎儿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邹刚及其团队第一时间接诊,完善了对母体和胎儿的系统评估后发现,孕妇的抗D效价竟高达1024,胎儿已经出现腹腔积液,提示重度贫血。此时如果不做干预,此次妊娠很有可能再度以悲剧收场。

三次宫内精准输血,为宝宝生长争得宝贵时间

宝宝现在还那么小,立即剖宫产的风险不言而喻,可是,眼下还有更好的救治方案吗?

邹刚与小岚及家属充分沟通了救治方案,权衡宫内治疗和立即分娩的利弊。家属考虑再三,选择宫内治疗,希望尽可能延长孕周,提高胎儿生存力,降低贫血引起的并发症。一妇婴胎儿医学科团队迅速行动,联系检验科(血库)进行备血。

未出生先输血!孕29周“溶血”宝宝人生“起跑线”顺利闯关

仅仅不到24小时,为宫内胎儿特配的高浓缩Rh(D)阴性血就送到了一妇婴。邹刚为小岚实施了脐带血穿刺,此时,胎儿血红蛋白只有不到40克/升。同时,又启动了遗传学检测,排除胎儿染色体疾病及基因组疾病,并将来之不易的Rh(D)阴性血精准输注到胎儿血管内。

由于小岚为后壁胎盘,邹刚选取了更有挑战性的脐静脉肝内段进行宫内输血。随着输血完成,胎儿很快恢复了活力。

此后的4周时间内,邹刚团队又为小岚进行了两次宫内输血。末次输血后,胎儿血红蛋白被纠正至115克/升。

MDT联合助力孕35周诞出健康宝宝

在小岚接近孕35周时,考虑到此孕周出生的胎儿存活率高,邹刚建议其积极分娩,孩子出生后交接给新生儿重症团队进行输血、换血更安全。

分娩前,胎儿医学科团队做了充分的MDT术前讨论和准备,多次少量输血纠正孕妇贫血,并制定了围手术期产后大出血抢救预案,术前多次和新生儿科团队讨论分娩时机和患儿出生后的治疗计划。

一切准备就绪后,小岚在孕35周4天进行了择期剖宫产手术,分娩一女婴,出生体重2540克,Apgar评分9-9分。新生儿随即被收入新生儿监护室,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后续精心治疗。

未出生先输血!孕29周“溶血”宝宝人生“起跑线”顺利闯关

邹刚介绍,胎儿溶血性贫血是严重的胎儿疾病,最常见于Rh(D)/非Rh(D)抗原相关的红细胞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导致的胎儿红细胞被破坏。Rh血型不合导致的胎儿溶血,其宫内的特征往往是起病早、病情重、病程长,引起胎儿水肿甚至死胎死产等;在新生儿期多表现为贫血、迅速升高的黄疸和胆红素脑病等,严重者甚至发生新生儿死亡。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对胎儿宫内输血治疗,纠正胎儿贫血,预防胎儿水肿和死亡,在胎儿达到足够的存活能力后再积极分娩。

“胎儿和母体血型不合,只要胎儿出生,离开母体,妈妈的抗体就不会持续攻击胎儿。但若胎儿还在子宫内,需要母体支持,胎儿的红细胞就被持续地消耗和破坏。为了让胎儿在宫内待久一点,避免过度医源性早产带来的弊端,就只有通过给胎儿不断地输血来解决。”邹刚表示,宫内输血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要在超声引导下,把经过特殊处理的浓缩红细胞精准输注入胎儿的脐带血管甚至肝内脐静脉中,除了手术者要掌握高超的穿刺技术以外,手术团队要行动默契,包括超声监护、护理巡回、检验科(血库)等一系列环节都要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宫内输血手术。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的胎儿医学中心能够成熟开展。

据了解,经过一妇婴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这名新生宝宝顺利闯过了早产并发症及换血等一个个难关,于在近日从新生儿科顺利出院。

十余年间,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成功实施了近百例宫内输血术,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胎儿医学科每天面对的是幼小的胎儿、焦虑的母亲、期盼的家庭。我们想说,当患者需要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在。”邹刚告诉记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