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变经济 品牌增价值 四川民族手工艺创新赶“潮”闯市场

2024-10-17 21:40:05 -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陈松

每到周末,乐山市金口河区老鹰茶销售部前总是围满尝鲜的食客。老鹰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黎峰杜总是格外忙碌。

“有创意”“味道好”……每当听到游客肯定,黎峰杜十分自豪。“传承手艺要与时俱进,提供满足现代人需要的产品。”黎峰杜从小跟着父辈采茶制茶,传承了手工制茶技艺,面对市场新环境新需求,他不断探索新工艺,制作出的优质老鹰茶,香更醇厚、味更甘美。

黎峰杜老鹰茶是四川民族手工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四川省民族手工艺种类繁多,涵盖传统美食、刺绣、染织、编织、手工画、雕塑、陶艺、漆器、金属工艺等类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程,每年重点支持20个县(市、区)开展民族手工业数字化改造、模块化生产、商品化转型、市场化营销,推动实现中华文化、生产要素、产业链条、销售渠道“四个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把民族手工业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技艺变经济 品牌增价值 四川民族手工艺创新赶“潮”闯市场

“马边彝绣历史悠久、配色大胆,在追求服饰个性化的今天具有广阔市场前景。”马边彝绣传承人乔进双梅说。此前,她联合多位绣娘创办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结合审美趋势和市场需求,对传统彝绣工艺进行创新改良,设计出系列更符合大众审美、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刺绣文创产品。

技艺变经济 品牌增价值 四川民族手工艺创新赶“潮”闯市场

传统民族手工艺如何与现代市场对接,也是绵阳市北川县国家级非遗“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思考的问题。陈云珍与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将刺绣技法推广用于更多现代产品,千年羌绣不再局限于民族服饰,为时尚潮流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其团队设计创作的《各族儿女永远跟党走》主题序章绣品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

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我省强化对民族手工艺从业者培训,提升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在马边县15个乡镇开设彝绣培训班,培训绣娘超3万人次;陈云珍在北川县免费培训绣娘2万余人次,带动500余人居家灵活就业。通过整合非遗工坊、行业协会、高职院校等平台,不断健全民族手工业培育体系。在传承弘扬技艺同时,我省还注重培育能创新、会设计、精技艺、善经营的民族手工艺从业人才,引导其走品牌发展之路。一批符合市场需求、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民族手工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阿坝州的杨华珍藏羌绣工作室、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古夷彝秀服饰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基地+绣娘”的运营模式,促进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创新融合,我省将民族手工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拓展出多元化发展空间。甘孜州在藏族烫画、唐卡制作中创新运用绘画工艺,作品内容从传统单一宗教图画向时代、自然、人文和历史故事拓展。成都藏族画师拉孟创作的唐卡作品《红船精神》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泸州市古蔺县的苗族蜡染桌布、手提包、床上四件套、笔记本等产品畅销川黔两地;杨华珍团队的藏羌绣图文元素被国际知名名牌“植村秀”采用,以国际潮牌产品为载体,更好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风采。同时,我省还主动为民族手工艺对接大市场搭建大“舞台”,创新开展“出口商品世界播”(四川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专场)、“国际主播川西行”网红直播带货等活动,助推四川民族手工艺品走出四川、走进全国、走向世界。

技艺变经济 品牌增价值 四川民族手工艺创新赶“潮”闯市场

唐卡作品《红船精神》。

四川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工程,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带来价值转化和情感认同,在增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就业增收致富中促进人心更归聚、精神更相依。

(省民族宗教委供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