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F下调后宽松预期仍强 交易员这样看A股和债券前景
原标题:MLF下调后宽松预期仍强,交易员这样看A股、债券前景
1月17日,MLF(中期借贷便利)意外下调10个基点(BP)。鉴于各界预计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多数机构预计,在3月美联储正式加息前,中国仍有望祭出进一步的宽松政策。
一季度宽松预期仍强
17日,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央行开展7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85%(此前为2.95%)、2.10%(此前为2.20%)。当日有5000亿元MLF和100亿元逆回购到期。
2021年12月20日,1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为近20个月以来首次下调,目的在于缓解企业部门融资成本上升压力。作为LPR的锚,交易员认为,MLF此次下调可能为进一步下调LPR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去年四季度继续放缓,尤其是消费超预期走弱。我们预计中国经济今年一季度会进一步放缓,奥密克戎病毒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我们认为政府会在2022年上半年多次降息降准,财政政策也将变得更为积极。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增长预期将会在年中企稳,下半年回升。”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此前对记者称,预计2022年中国仍有可能降准和下调LPR,而且根据预测,2021年、2022年,中国GDP增速或为8%和5.4%,美国或为5.6%和4%,中美经济增速差的收敛幅度是过去多年来较为少见的。不过,随着中国稳增长政策逐步传导,一季度后经济拐点有望到来,连平预计2022年经济增长或前低后高,增速逐季回归至正常水平,不仅能完成可能设定的5%~5.5%的增长目标,也可能实现5.7%左右的增长。
不过,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告诉记者,若未来进一步下调LPR,尤其是5年期LPR,或将挤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给银行盈利带来压力。目前经济整体增长放缓,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收缩,势必会对银行盈利能力造成冲击。
陆挺强调,被市场忽略的一点是,中国央行外汇净买入量从去年10月的17亿美元攀升到11月的56亿美元(表现为外汇占款投放攀升),这可能是未来几个月更相关的降低市场利率的途径。尽管经常账户、金融账户顺差带来大量外汇流入,但从2019年底到2021年10月,中国央行的外汇净购买量几乎为零。
“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央行的外汇净购买量将大幅增加。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央行的最佳选择,首先,有利于控制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其次,将增加央行的外汇储备;第三,将会增加经济的流动性。”他称。
A股仍待企稳
17日,在“降息”消息推动下,A股小幅攀升,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收于3543.37,涨0.63%,从去年12月开始回调的新能源板块全线反弹。
开年以来,A股持续回调,截至上周五,沪指累计跌超3%,创业板指累计跌逾6%。机构对A股中期看法并不悲观,外资相对更为乐观,共识在于,一季度市场可能先破后立。
资金是市场的关键。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从资本市场的资金端看,自2021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发行规模下降(每月新发基金800亿~900亿,低于三季度的每月1500亿~1800亿元),新年前两周公募基金发行也较弱,并且有老基金赎回现象。从2021年四季度量化产品业绩大幅下行后,目前这一趋势并没改变,这也导致市场量化产品出现赎回,可以预期今年量化产品规模很难保持去年水平;而北上资金在去年底监管新政下,今年内地身份证在香港开的沪股通、深股通账号都要清理,因而今年北上资金可能会净减少。从资金端看今年股市的资金并不充裕,股指仍有下行空间。
不过,各大机构对于后续政策宽松的预期较强,因此估值扩张似乎成为A股的后续动能。高盛最新表示,“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值得投资”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计ADR市场,内地A股占其余中国公司股票总市值近80%,而A股外资持股比例仅为4.5%。该机构提及,GDP增速趋于平缓意味着股市投资低回报?并非如此。从历史经验来看,GDP增长减速与股票回报的相关性较低。
中外资最具共识的板块仍是新能源。但在此前公募基金调仓、“整县推进”变化传闻等冲击下,早前备受追捧的光伏板块今年1月以来跌到让投资者“怀疑人生”,直至1月12日,该板块暂时止跌反弹,机构认为,虽然早前的高估值导致投资回报收益率下降,但仍可以把握“跌出来的机会”,高景气度是确定的。
利率债震荡但仍可增配
在“降息”影响下,中国10年期国债期货价格小幅攀升0.05%报100.725,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2.8%附近。
不过,市场对于债券投资存在诸多担忧——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下至2.8%的低位,还有空间吗?中美利差收窄会否导致外资对中国债券失去兴趣?
富达国际债券基金经理成皓对记者表示,2022年中美利差会较大幅度收窄,人民币或小幅走贬,这可能导致外资流入的步伐放缓,但增配中国债券仍是大趋势。在整体资金面宽松的背景下,利用隔夜逆回购等适度对利率债加杠杆,或仍是增厚收益的主流操作。
2022年,利率债市场仍是外资的主战场。德银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此前对记者表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约4万亿元人民币债券,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一倍以上。由于中美长期利差维持在145基点左右的高位,预计全球投资者仍将继续加码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
渣打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对记者表示,自2021年10月底起,富时罗素WGBI指数将在36个月逐步纳入中国国债。“纳入期间料将吸引1000亿~1300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入,月均流入规模或达29亿~3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