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2023-01-17 08:37:05 - 上观新闻

转自:杭州日报

杭州主城区一路向西南约两小时车程,有座窝在大山中的小村庄——桐庐县新合乡引坑村。地处偏远的这处山坳里,祖祖辈辈传承着一种手工面,称为“索面”。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索面”已经有1000年历史,每根面条长一米余,吃起来有点点咸味和淡淡的米香味,口感非常好。

2021年,33岁的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少霞来到新合乡当乡长。从小吃面食长大的她第一次来到新合乡,看到村民晾晒索面的场景,被震撼到了。

从此,陈少霞到哪都不忘记吆喝新合索面,成了奔跑在杭州乡村的“索面代言人”,“索面不同于其他的面食,它是自然发酵的,非常养胃的,口感是非常爽滑的,希望大家都能来尝一尝千年新合索面。”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1

农闲不闲

千年索面需要降温季节才能制作

2022年末,夕阳刚落入群山,寒气便占领了桐庐新合乡引坑村。可时间一到21:00,不少屋子却亮起了灯火。

要将面条拉到1米到2米的长度,又要保证口感和存放时间,必须在降温后的季节制作才行。

虽然农闲季节,当地农民却不能歇着,在没有取暖设施的屋子里,他们彻夜完成六道工序。以便赶在次日上午,把索好的面条晾晒完毕。

“热天里,发酵太快,索面成不了形状。”今年57岁的张爱罗,是一位有着40年资历的索面制作匠人。

盘面

一斤小麦粉、半斤水、半两盐。索面的味道,已经摆在面前。

为了这一口味道,室内外同温。张爱罗戴线帽,着厚棉衣,一双满是厚茧与褶子的手,与57岁的年纪很不相称。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把面团揉滚成面饼的模样,再置入盆中。张爱罗拿起一把钩刀,利锋由外围划近圆心,面饼逐渐成了一条盘在盆中的绳索,40年的功力,让这条绳索始终保持着同等粗细。

张爱罗用塑料薄膜纸盖住面盆,以保温和保持水分,待面发酵。在这个忙碌的季节,匠人们按个人的体力,一天要制作50斤到100斤左右不等的面。

上面

3个小时以后,第一批盘面已经完成发酵。张爱罗用浸润过食用油的手掌一番搓揉后,食指粗细的面条被揉细了一半多。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这道工序叫做“上面”。绳索状的面条,在两根间距约十厘米的竹筷间,以∞的缠绕方式绕上20多圈。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绕毕,被送入面箱。两根竹筷,一头架在箱沿,一头凌空。

拉面

竹筷送入面箱后,面箱也要被一层塑料薄膜纸覆盖进行保温保湿,再候上三小时发酵。三小时后,最辛苦的夜班流程即将开始。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与传统手工拉面不同,索面的拉面工艺,主要靠面条的自重下垂。因此匠人必须熬夜,定时将悬置的面筷上下对换。

面筷初入箱,两根筷之间的距离不过十余厘米,经过一夜的翻转,待日出前,间距已经长过半米。

晒面

在人们的印象中,索面典型的形象,就是细长如麻、排列齐整的面条,于暖阳照射间下构出奇特的光影。殊不知,在这定妆照前,还须这样通宵达旦的劳作。

山坳里,太阳升的迟。上午九点多,一夜未眠的匠人们,开始将面筷从面箱腾挪至户外的面架上。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湿软的面条,将在冬日的阳光下慢慢发酵,接受进一步的拉长。之后的一个多小时,将上下两筷对换几回,面条最长能垂到两米。

“风吹着、太阳晒着。不能干太快,不然拉不到那么长。”张爱罗解释。“所以做索面还要看天。”

这门手艺,已经有千年历史了。

据《桐江义门钟氏族谱》记载,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北方契丹屡次南侵。新合人钟厚投身于朝廷殿前都指挥使高琼麾下,因屡获战功,被授予“游击将军”。在一次契丹的诈降过程中,钟厚英勇助战直至战死,保全了御驾亲征的宋真宗平安还都。

40多年后,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下诏“追封游击将军钟厚为忠救王”。太尉吕夷简奉旨到新合追封,钟氏族人以索面馈赠。索面随着当朝太尉进了皇宫,随后受到了京城文武百官和文人雅士的青睐。

这一口索面,由此名声在外,至今已逾千年。

2

好货遇惑

味道好被认可 但门店却遇到困惑

目前杭州唯一一家新合索面的门店开在解百元华商场盒马鲜生店内,开业不久便引来了不少新合老乡的光顾。68岁的新合乡引坑村人钟如英,烧了半辈子的索面,终于有机会把手艺带到了主城区。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牛肉丁、豆芽、胡萝卜丝、青菜叶、葱花、碎香菜,一字排开。六分钟后,道地的新合索面出锅了。锅里未放其他调料,仅仅面条自带的麦香与合适的盐面配比,便勾出了足味的鲜劲。

张爱罗在做索面时说:“因为面粉和盐的配比,再加上后续的几道(工艺),让这个面足够碱,不容易煮烂。可是没牙齿的老年人,也能吃得了。”

“实在是因为小时候的那一口味道,别的面吮不出这股绝美。”一位住在临平的食客说,“我带朋友从临平赶来西湖边,就为了这一口,值!”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但千年的索面,在杭州主城区却只有一家堂食的门店,说来的确有些遗憾。

新合乡出来的土特产门店老板钟早荣说:“堂食的门店成本高,但像我这样做土特产的,就怕囤不到索面,错过了销售旺季。抛开江浙沪的订单不说,光是爱吃面食的河北、山东等地,都发来不少订单。”

“北方人来买南方的面,口感已经不需要再细说了。”钟早荣说,“每年春节前的两三个月,要卖出四十来万元,市场对索面的认可程度还是可以的。”

但摆在门店经营者们面前的有几点困惑,索面的季节性限制明显、堂食市场缺乏流量;纯手工+延绵不断的品相让其价格高于市场其他面条;索面匠人们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六十岁左右的妇女是主力军,最年轻的也已经四十六岁。

“作为新合人,我知道索面的美味,也看好索面的市场。但好像就差了那么口气,如果堂食的局面打开了,索面无论是销售还是传承,都应该不成问题。”钟早荣说。

3

困难不难

乡里出手升级产业抱团经营

面对这些困惑,新合乡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当地已经开始对索面产业进行“标准化、文旅化、园区化、阳光化、数字化”的“五化”建设。

目前,当地已有十余家家庭作坊,通过政府补贴、农户主动参与,实现了在农家作坊设立更衣室、制作间、仓库、成品间的改建,并通过了食品安全认证。而这些农户,都入驻了当地的“非遗工坊集聚园”,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

农户钟海英开过手机店、经营过药店。现在,她回家做索面了:索面需要风干,天气热了会发霉,所以之前只能靠天吃饭,生产时间只有3个半月。现在加工厂配备了空调、除湿机、电风扇,温度湿度调控好了,生产时间变长了,产量也高了,以前一天一个人只能做二三十斤,现在一天能做五十斤。”

“辛苦点,但不愁卖,在家门口赚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肯定能让我们致富。”钟海英信心满满。

乡长陈少霞说:“索面的制作和晾晒是非常美的乡村旅游的景观,传承人既要会做面也要会讲,所以我们定期召集索面传承人培训,让他们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不仅卖面赚钱,接待游客讲解也能赚收入,最终是要让老百姓腰包都能鼓起来。”

北大博士来杭州当乡长,成了村里带货第一人:这是传了千年的“金蛋”!

这一天,冬日和煦,村里的妇人们在面架间忙碌,又是一派奇特的光影。这光影像是在表达古今交错,也像预示着千年手艺将要迎来了新生机。

来源:杭州日报  蔡怀光汪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