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与山东阳信

2024-01-17 05:14:28 - 齐鲁晚报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与山东阳信

□张永红

在河北博物院内,珍藏着一件大名鼎鼎的镇馆之宝——长信宫灯。长信宫灯的图片长期出现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曾两次被制作成邮票广为发行,还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种灯的创意来源,因此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还有着“中华第一灯”的美誉。

长信宫灯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县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

长信宫灯灯体为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宫女一手执灯,另一只手似在挡风,显得十分美观。此宫灯因曾放置于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祖母窦太后的长信宫内而得名,是我国古代工艺品的巅峰之作,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信宫灯的灯座、灯盘及宫女的衣袖等处共刻着九处铭文,共计六十五个字,其中有六处刻着“阳信家”的字样,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那么,这盏宫灯有何来历?铭文“阳信家”又是什么意思,这和山东省阳信县有关系吗?

历史学家根据“阳信家”三字铭文顺藤摸瓜,经研究分析认为,宫灯最早的主人,是曾经被册封为阳信侯的刘揭、刘中意父子。宫灯从阳信侯手中流落到汉室宫中,还有一段辗转曲折的经历。

汉朝沿袭尧舜时期的封侯制度,对皇亲国戚实行封侯制。被封侯者同时拥有一块封地,即食邑,食邑又称采邑、封地,因被封者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有此称。

汉文帝时期,贵族刘揭因讨伐吕后家族有功而被封侯,因封地在山东阳信,就被称为阳信侯。刘揭死后,其子刘中意世袭为阳信侯。

据《汉书·卷十六》记载:“阳信夷侯刘揭,高祖十三年为郎,以典客夺吕禄印,闭殿门止产等,共立皇帝,侯,二千户。元年十一月辛丑封,十四年薨。十五年,侯中意嗣,十四年,孝景六年,有罪,免。”

刘揭之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所受封地与家财均被没收,刻有“阳信家”标记的宫灯也因此被没收,宫灯被送到汉武帝刘彻的祖母窦太后的宫殿——长信宫,从此成为宫廷用具,也因此被称为长信宫灯。后来窦太后又将此物赐予本族裔亲窦绾,也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这也是长信宫灯出土于窦绾墓的原因。

刘中意被罢黜阳信侯之后,汉景帝刘启又把阳信封给了他的长女,并称其为“阳信公主”。“阳信公主”是汉景帝的长女,也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姐姐,其姓名及生卒年月史书均少有记载。据《汉书·平阳主列传》记载:“平阳主,太后长女也……及今,上以河间王为太子,乃加‘长公主’号,封邑阳信。故阳信侯有罪,国除年余矣。”

“阳信公主”嫁给平阳侯曹寿之后,史书就称其为“平阳公主”。按照汉朝的制度,“帝女曰‘公主’,仪比诸侯;姊妹曰‘长公主’,仪比诸侯王。”“阳信公主”到汉武帝在位时已是“长公主”,食邑在阳信,享受诸侯王的待遇。长公主对阳信感情很深,虽然后来已是“平阳公主”,但她一直以“阳信公主”自称,其死后葬于陕西兴平县的茂陵。

长信宫灯出土十三年之后的1981年,考古学家在对陕西省兴平茂陵进行考古发掘时,又发现了数十件刻有“阳信家”字样的珍贵铜器,如国宝级文物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鎏金铜马等,均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历史价值,这彰显出“阳信家”家族的显赫和高贵。因长公主死后葬于茂陵,这批珍贵铜器无疑是属于长公主的“阳信家”。

无论是长信宫灯的主人阳信侯刘揭父子,还是茂陵铜器的主人“阳信公主”,都与山东千年古县阳信县有着特殊的缘分。

位于鲁北平原的阳信县建制较早,历史悠久。汉高祖五年阳信县置县,相传因汉代名将韩信自燕伐齐,屯兵于古笃马河(今马颊河)之阳而得名,是山东省十五个千年以来从未更名的古县之一。

历史上阳信县辖区很大,基本上包括今天鲁北地区的大片区域,阳信置县初期,治所位于今无棣县信阳镇。其辖区范围包括今无棣县、庆云县全部、今阳信县和沾化区北部以及今河北省盐山县和海兴县南部等大片区域。隋开皇六年,又在阳信县北部置无棣县,原辖区北部大片区域被划出,因此才形成了阳信县城故址不在阳信县境内的现状。

上世纪70年代,信阳古城被列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千多年间,阳信县几经分合存废而保留至今,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也是驰名四方的鸭梨之乡。

无论是刘揭父子被封的阳信侯、食邑在此的“阳信公主”,还是镌刻“阳信家”铭文的国宝级文物——长信宫灯和茂陵青铜器,都与阳信这片古老的土地息息相关。千年古县阳信因“阳信家”三字铭文而与千年国宝结缘,实乃山东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