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多管齐下,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2023-11-17 05:00:00 - 21世纪经济报道

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11月份新闻发布会,提出要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门针对汽车、家电、家居等重点领域密集出台了若干促进消费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激发了市场潜力,推动了疫情后的消费复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疫情对居民消费造成的“疤痕效应”。

当前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拉动作用显著。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10月份当月同比增长7.6%,较9月份大幅提升了2.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前三季度,按累计统计口径,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比上半年提高6个百分点;按当季统计口径,其贡献率更是高达94.8%,比上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消费的快速恢复特征表现为服务消费好于商品消费,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等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新型消费好于传统消费;以汽车为代表的大宗消费开始回升。

为了继续巩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领头羊”地位,当期和明年还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疫情对消费的“疤痕效应”尚未完全弥合。疫情对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造成了一定冲击,2020-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速三年平均仅为2.8%,低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的4.3%;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部门存款大幅增加,前10个月的货币发行M2和M1的剪刀差持续扩大,都反映居民储蓄意愿偏强、消费意愿偏弱的倾向。

另一方面,消费的持续扩大依然面临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制约。在周期性矛盾制约上,一部分居民依然存在“不敢消费”和“不愿消费”的矛盾,源于居民收入下降、收入预期不足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突出表现在就业问题、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资产预期收益问题、民营企业经营指标表现等方面。在结构性矛盾制约上,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形成,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是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动力来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动力与意愿不足影响着就业与居民收入,地方政府的投资受限于债务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消费环境的改善。为此,今年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吸引外资等,不断优化居民消费环境,提振市场信心。

下一阶段我国扩大居民消费的重点,需要着眼于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和消除消费障碍三个方面。首先是妥善解决好就业、收入和消费的三角关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以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为重点解决好青年的就业问题。推动民营企业经营情况改善,扩大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歧视,优化农民工就业渠道,包括:在政府公共与基建类等项目建设上,多支持农民工;进一步认真落实《劳动合同法》,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切实提高农民工社保的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工人的工资性收入,保证刚性支出不降质。

其次,提高居民收入收益预期,推动居民消费信心恢复。稳定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和预期;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需持续释放稳定资本市场的信号,将资本市场的融资与投资功能同等对待,在交易环节和收入环节双管齐下,提高资本市场的预期收益。

最后,不断优化消费政策,破解消费的政策堵点。例如,要充分重视居民购车的合理诉求,进一步落实“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限购城市就“向使用管理转变”的目标如何具体推进制定时间计划表。妥善处理好城市治理与地摊经济与烟火经济的关系,因地制宜建设消费集聚区。对于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应推动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政策有序退出,促进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另一方面,推动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区分好保障房需求群体,减缓住房成本对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