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云梦县博物馆 简牍寻文脉 古泽绽异彩
转自:光明网
【博物馆里看宝藏】
光明日报记者张锐王建宏
楚天极目,气蒸云梦。走近朝阳照拂的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历史的深沉庄重感不由地充盈心头。
拾级而上,步入博物馆大厅,弧形墙壁上一幅以红、黑、黄为主色调的大型漆壁画格外夺目。在楚王田猎、秦王祭祀图景的映衬下,两只翱翔的凤凰托起“云梦”二字,让人神思千古。
云梦,曾是“气蒸云梦泽”的巨泽、江汉平原湖泊的总称。从水乡泽国到阡陌交通,云梦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作为郧国故里、楚国别都、秦朝禁苑,这里还是“东有云梦之饶”的宝地。从北进门户到南下要津,云梦印刻着2000多年前秦、楚文化的历史印迹。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
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历经2000多年,这是参加秦统一战争的士兵黑夫、惊两兄弟,写给家乡安陆(今云梦)家中弟兄衷的家信,字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这封云梦睡虎地4号秦墓出土的木牍家信,是我国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家书。
泛黄的木牍前,两位身着汉服的女游客仔细端详。此刻,简牍之上、字里行间,历史与现实似乎已然交融。
在家书木牍对面的展柜中,敬放着云梦睡虎地M11墓主人“喜”的1∶1复原头像。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介绍,据多学科综合研究推算,“喜”身高为161.5厘米、体重为59.9公斤。有意思的是,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他,也患有颈椎病一类的“职业病”。
勤于笔耕的“喜”,给世人留下了璀璨瑰宝。睡虎地M11秦墓竹简,堪称秦史百科,总计竹简1155枚,简文总计近4万字。竹简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日书》(甲种、乙种)。其中出土的法律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律文献,价值巨大。
中华第一律——秦律、中国第一封家书——木牍家书、华夏第一楼——东汉陶楼、中华第一长文觚——郑家湖木觚……半个世纪以来,云梦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地处江汉平原的云梦,出土了丰富的竹木漆器。如今,云梦县博物馆已是“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云梦工作站”。已在云梦和武汉间来回奔波三年多的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李澜介绍,从2021年到2023年,他们陆续发掘了近700件的竹木漆器。截至今年10月,他们完成了近600件木漆器的脱水工作,下一步将展开相关文物的修复工作。
近年来,云梦县博物馆通过展陈、社教、研学、文创等多种形式,展现秦简书法、漆画的特色,撬动了文化热。
“享誉世界的睡虎地秦简在出土近50年后首次回乡展出,郑家湖出土的精品漆器也是第一次展出。”云梦县博物馆馆长张宏奎介绍,目前,博物馆馆藏文物达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49件。自去年国庆节以来,全新升级的展馆已接待30余万名观众。今后,云梦县博物馆将探索更多的形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物更新地呈现,让文化更好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