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依托科技手段探索执法新路

2024-11-17 09:00:28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今年以来,针对北京静稳天气多、减排压力大以及企业门类多、更新变化快等特点,为持续推动“0.1微克”攻坚行动,北京市房山区生态环境局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等科技手段,积极探索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新路径。

智慧监管:线索全覆盖

积极探索完善“日常不扰、无据不查”的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式,优先使用视频、在线监控、无人机、用电用能、大数据分析等“非现场”监管手段,进一步规范行政检查行为,杜绝重复检查、随意扰企等行为。截至目前,非现场检查占比达45.2%。

利用“热点网格”“外部监控线索”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宽问题线索发现渠道,及时发现并通报环境污染问题给相关属地部门,督促属地能够迅速采取整改措施,有效履行环境监管职责。截至目前,发出380个日报警网格,运用重型柴油车监控、企业用电监控、工地扬尘监控、VOCs排放监控以及工业企业在线监控等多种手段,精准定位并处理了178例重型柴油车违规行为、30起企业用电异常情况、142处扬尘污染点、25起VOCs排放异常问题,实现了精准高效打击各类污染源。

以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为载体,对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进行分钟、小时、日数据的实时监控,对监测数据超标及异常的排污单位及时调度,全面加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系统监管工作,实现数据多维度,全天候、无干扰有效采集应用。截至目前,全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联网率100%,有效传输率98.21%。对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超标及异常加强预警督办,共处理事中督办3600件,事后督办33件,有效提高了环境监管执法效率。

多元共治:治理无漏洞

建立健全“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并出台《房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快速反应机制》,明确执法队伍的指挥调度和运行使用规范,充分落实“三监”联动任务要求,加强执法与监管、监测部门的工作衔接,强化执法结果应用。建立健全多元共治的“发现、协调、处置、执法”全链条闭环机制,切实提升监管执法质效。

打通市、区、镇三级生态环境接诉即办管家体系,强化问题导向,将接诉即办工作作为生态治理问题发现的重要窗口,今年以来,共受理接诉即办诉求286件,有效解决机动车尾气冒黑烟、企业排放废气等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打造生态环境领域更敏锐的“民生探针”。

针对部分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重点街乡镇,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加快查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短板,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组织了32次跨部门联合检查行动,其中包括20次夜间专项检查。针对交界区域,与河北省涞水县、涿州市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与丰台区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工作机制。2024年以来,共联合执法检查9次,检查固定污染源点位27个,检查移动源94个。 

分类监管:执法成效高

依托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平台,将全区污染源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环境风险高、守法记录差的企业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和力度。对环境风险低、守法记录好的企业适当减少检查频次,进一步明确监管重点,全面支撑环境监测、分析和目标管理。截至目前全区A级污染源98家,B级污染源2194家,C级污染源740家,D级污染源356家,E级污染源195家。通过污染源分类分级,有效提升执法监管效率。

积极践行宽严相济、罚教结合、包容审慎的现代监管理念,按照《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积极引导“初”错即改,对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免予行政处罚。截至目前,对一些涉及民生、问题较小的企业,共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立案35件,拟免罚金额321万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

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做好政策宣贯工作,培育自觉守法意识。以现场帮扶发现易犯、常犯问题为重点,聚焦企业违法风险防控、环境监察重点方面,围绕机动车污染防治、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餐饮油烟治理等问题,开展专项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标准宣贯和政策解读助力企业及时掌握标准,主动践行环境保护责任,持续开展“送策入企”活动,组织环保政策培训会20余次,培训企业330余家次,进一步帮助企业提升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