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个日夜的坚守筑牢 沈城空中门户零漏诊是机场医护团队最大的心安

2022-02-17 01:25:08 - 媒体滚动

700多个日夜的坚守筑牢 沈城空中门户零漏诊是机场医护团队最大的心安

700多个日夜的坚守筑牢 沈城空中门户零漏诊是机场医护团队最大的心安

700多个日夜的坚守筑牢 沈城空中门户零漏诊是机场医护团队最大的心安

700多个日夜的坚守筑牢 沈城空中门户零漏诊是机场医护团队最大的心安

700多个日夜的坚守筑牢 沈城空中门户零漏诊是机场医护团队最大的心安

为加强核酸检测服务能力,大东区在春节前后共增设了40个采样点位,其中包含10个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分设在10个街道办事处,方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做上核酸检测。2月16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在大东区上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这里的居民正在有序进行核酸检测。该中心副主任刘冬梅表示:“我们用心用情做好核酸检测服务,共筑全民健康防线。”

2月15日元宵节,来自沈阳市骨科医院的温丽彬和李宏明像往常一样,在桃仙机场T3航站楼一楼的抵达大厅医学排查点进行值守。从2020年2月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开始,桃仙机场这个工作点已经存在两个年头了。这支由沈阳市骨科医院软伤科组成的医护团队,在700多个日夜里,寒来暑往,四季轮回。无论是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凛冽的寒风中,还是在三十多摄氏度炙热的骄阳下,都有他们无畏的身影。他们坚守着沈城的“空中大门”,让病毒无处遁形,保沈阳一方平安。

“我们已经没有节假日概念”

常鸣是沈阳市骨科医院机场医护团队的负责人。作为软伤科的护士长,她和其他同事一样,除了担任机场的值守任务,还要兼顾医院的日常工作。

在机场值守的24名医护工作者,分为早晚两班。主要负责全天进港航班旅客的疫情监测工作。重点是国内第三方入境旅客隔离期满返沈人员、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以及红黄码旅客人员出入沈的防控排查。机场共设立了7个测温点,医护组两个小时巡视一次。测温点初筛发现体温和健康码异常的旅客,医护组要马上进行二次复查,进行腋下体温的复测,同时进行流调。

2021年11月8日,沈城迎来了罕见的特大暴雪。机场高速因暴雪封闭,其他道路也因积雪太厚通行艰难。白班的同事想早点出发去接班,但车辆已经无法通行。夜班同事担心白班的同事在冰雪路面开车不安全,主动要求连班,连续工作超过25个小时。在随后的几天,因为受雪情影响,值守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开车几个小时上下班,但他们都毫无怨言,相互鼓励和帮助,并肩作战,丝毫没有耽误正常的值守工作。

在值守的这两年中,机场医护团队的成员都没有正常休过节假日。常鸣更是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作为负责人,她随时都要处理出现的特殊情况;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处理来自检测点的疑难问题。很多旅客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反复核查信息,进行流调。常鸣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对旅客的情况进行确认,最终给出正确处理意见。

常鸣说,两年来,在他们机场医护团队的眼里,已经没有什么节假日的概念。只要沈城人民每天都能平安,对于他们来说,每天就都是节日。

“重要的是不漏过一个疑似病例”

当被问起两年来一共检测了多少人,常鸣说,因为没有这个要求,他们也没做这方面的详细统计。她只知道每天的流调单子都是厚厚的一沓。对于医护队来说,检测多少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漏过一例疑似病例。

2021年6月5日,正好是软伤科副主任韩涛值班。22时左右,他接到机场入港测温岗的电话,说有一名从第三方入境回国的旅客需要排查。韩涛赶到现场,旅客自述无发热、乏力、咽痛、鼻塞等症状。但是韩涛对其进行腋下测温时发现该旅客体温3次高于正常值。于是他立即将旅客带入隔离区,同时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按照指示对旅客启动转运程序送至指定医院进一步检查。韩涛回到休息区已经是凌晨1时。5时,相关部门打来电话,经核酸检测,已确认这名旅客为境外输入病例。

还有一次是18时多,医生郑一非刚刚接班。手台里说有一架来自英国在上海转机的航班上有两名境外回沈的旅客有发热症状,请求会诊。郑一非来到飞机上,见这两位旅客看上去身体都不算太好。可能是旅途的劳累,他们说话都没有什么力气,声音很小。而且郑一非几乎听不懂对方说的方言。最后,经过近半个多小时的交流,郑一非才知道旅客是湖北籍,家在抚顺。医护人员对这两名旅客进行了两次体温检查,并依次进行排查,最后确定,其中一名旅客可以放行,另一名旅客联系120转运。之后指导机场人员进行防控消毒,直到飞机上的旅客全部走下飞机。回到值班室,郑一非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了。

“沈城的平安,是我们最大的心安”

常鸣说,在去年的一次总结会上,机场医护团队的好多队员都落泪了。这泪水中,有辛苦,有委屈,但更多的是压力。作为空中旅客机场疫情监控的最后一道关口,医护组要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及时做出判断,并给出处理意见。如果出现一点纰漏,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旅客的不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他们身上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有一次,两位丹东的老人在桃仙机场落地,其中有一位老人有发热症状。当时已经将近半夜12时了。按照流程,这个旅客需要到发热门诊就诊,但又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医护人员看到老人已经很疲惫,就帮着联系转运车辆,尽量减少老人在机场滞留的时间。老人临上车时,对医务人员不住地感谢。

在工作中医护队也经常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旅客。有一位在国外确诊过的旅客,回国后在机场初筛时发现体温异常,需要进行隔离观察。但这位旅客特别不配合,还带着一个孩子,就以孩子为借口,说什么不上转运车。医护队的工作人员见状,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介绍隔离的流程,打消旅客的顾虑。经过长达几个小时的沟通,最后这位旅客按照要求进行了隔离。

两年来,机场医护队人员没有接到一例旅客的投诉,也没有出现一例漏诊病例,还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扬。常鸣说:“其实我们在乎的不是表扬,更在乎的是没有出现漏诊。相对于沈城人民的平安来说,我们个人的荣辱都不算什么。只要用我们的工作能换来零漏诊,才是我们最大的心安”。

面对不确定性很强的疫情,机场的防控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两年的坚守不是终点,对于疫情防控来说,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愿意继续用我们的守护,为沈城铸就最牢固的空中防线。这是我们市骨科医院机场医护队全体人员的共同心愿和誓言。”常鸣说。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