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画家笔下的新疆之美
●马燕文/图
近期,“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正火热展出中,截至2月16日,观展人数已突破10万人次。其中,“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备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不少观众多次来新疆美术馆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
该展览是以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艺术家群体写生新疆的案例为重点策划的展览,由“先行开拓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2000年以后”四部分构成,集中展示43位艺术家的69件新疆题材作品。
该展览聚焦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一个独有的现象,即大批艺术家赴新疆写生这一群体性艺术创作活动。
新疆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遗迹非常丰富,阳光赋予这片土地独有的色调,这种色调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带给艺术家对景写生的冲动。多彩的民族服饰、典型的民族形象和丰富多变的自然气候环境,成为画家们施展自己色彩创造性的审美对象。
这些宝贵的作品记录了新疆光辉璀璨的文化遗存、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内涵丰厚的民间艺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展现了艺术家们极高的美术功底和艺术造诣,以及艺术家在“写生”绘画语言和实践意义上的拓展和突破,凸显出浓厚的新疆本土特色,有关新疆的记忆与想象,见证和表现了新疆的发展变迁。
司徒乔新疆之行的经典传世之作《套马》处于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此画创作于1955年,画中雄壮、矫健的马在草原上驰骋,画面色彩热烈奔放,笔触流畅自如、精湛、娴熟,画面中马群奔跑时的韵律感十足。为了画出马群在奔跑时的速度和肌肉的张力,精彩地再现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司徒乔曾下了许多功夫深入研究,画过上百幅速写。作为疆外画家,司徒乔是那个时代在新疆写生时间最长、作画最多、创作最深入的一位,他一生都深爱着新疆大地。
董希文于194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哈萨克牧羊女》让许多观众久久驻足。画面中哈萨克族女孩右手怀抱着一只棕色的初生羔羊,左手提着陶制的赭石色奶罐。她的身体略微右倾,而头向左摆,整个人呈现出弧线形。她的身旁遍布着羊群,身后还有牧羊女在挤羊奶和骆驼奶。戈壁滩山峦起伏,远处毡房罗列,骑马的牧民在小山坡上追逐嬉戏。雪山则傲立于画面更远的深处,天上还飘着五彩的云朵。作品色彩清淡、雅致。整个画面呈现出很强的平面性,画面既没有强烈的立体感,也没有鲜艳的对比色,甚至连鲜明的笔触也看不到,这种画风正是董希文借鉴了敦煌壁画风格而创造演变而来的。
黄胄创作于1959年的水墨画《毛驴》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精品,作品描绘了上世纪50年代新疆农村生活场景。画面中一位维吾尔族少女正精心照看她的五头毛驴,五头毛驴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有的驻足观望,有的悠闲吃草。靠前的毛驴用笔较浓,远的几头用笔用墨上略为松散简淡,画面形成虚实浓淡的对比,给人以一种视角的冲击。驴身细节处,先用淡墨勾画出毛驴的雏形,再浓墨补写,然后用细笔浓墨对嘴唇、眼睛和蹄子等进行点画,将毛驴的毛发和骨骼状态下的肌理质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黄胄被誉为“新疆美的代言人”,他笔下的毛驴可与齐白石笔下的虾相媲美。
张仃创作于1988年的水墨画《昆仑颂》展现了昆仑山的巍峨雄壮之景。作品中近景为逆光中的雪松,焦墨勾勒,淡墨渲染,中景云雾缭绕,远景雪山冰峰连绵起伏。构图上,松林与雪山平分秋色,雪山冰峰与雪松树林,形成左上右下的对角线构图,顾盼呼应。淡墨的大片使用,使画面显得朦胧含蓄,雪山冰峰肌理质感毕现,作品有很强的写生感,风格朴实、苍茫、大气,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
新疆本土油画家赵培智创作于2009年的油画作品《纵情之马》在众多画作里也颇为引人注目。这幅写意油画描绘了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人的生活,画中的人物和马群使用大色块概括性地表现,笔触、色彩、块面、结构十分简洁、抽象、浑圆而有力,画面中不强调光线的明暗变化,群体人物的前后关系被冷暖色相所替代,用色大胆、色彩鲜艳浓郁,使人物更加含蓄、圆润、内敛、朴素,具有浓郁的诗意、强烈的象征意味。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是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交流传播推广资助项目,在本次双年展后,它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继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