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对通胀有什么影响?| 摩根士丹利观点

2023-02-17 17:00:19 - 市场资讯

中国经济复苏对通胀有什么影响?| 摩根士丹利观点

中国的经济复苏预计将导致通胀温和上升,但通胀率或将明显低于3%。由于复苏更多是由消费而非投资拉动,我们认为对亚洲其他地区通胀的溢出效应有限。

根据世界其他经济体的普遍经验,疫情放开后通胀上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各经济体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胀上升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因此,中国的放开自然会让投资者开始思考:中国的通胀会上升多少、持续多久,以及会不会对亚洲其他地区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我们会在本文中探讨这些问题。

中国经济复苏对通胀有什么影响?| 摩根士丹利观点

我们预计中国的再通胀将温和可控:对于中国,我们认为再通胀将相当温和,因为我们预计商品支出不会过度大幅增长(商品支出大增是2020-21年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典型现象)。制造业产能在2022年期间有所下降,我们预计产能会逐渐恢复正常,但不会达到会导致商品通胀高企的水平。更关键的是,放开伊始,劳动力市场处于低位,而且劳动力市场并未因财政刺激措施而被过度扭曲(毕竟财政刺激会抑制劳动力的供给)。因此,我们预计尽管就业和工资增长将有所好转,但工资增长不会过热,这将使核心通胀压力保持温和。总体而言,通胀应会维持在央行的舒适区间,明显低于3%。

对亚洲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不大:至于溢出效应,我们认为有两个传导渠道最为重要。首先,中国需求的增加将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其次是中国非大宗商品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涨。出行活动和国际旅行的增加将提高石油需求及其价格。对于非石油大宗商品,溢出效应有限,因为我们预计2023年房地产和基建支出增速将从2022年的0.7%缓升至2.8%。此外,关于中国非大宗商品PPI的溢出效应,我们认为全球商品供需平衡状况更为关键,且由于全球商品需求仍在收缩,或进一步抑制对亚洲通胀的溢出效应。供应链全面恢复正常将有助于防止非大宗商品PPI过热。事实上,非大宗商品PPI已有所回落,我们预计其不会过度上涨。

中国的通胀水平

将保持在央行的舒适区间

消费和工资增长恢复正常将带来温和的再通胀:我们首先关注中国自身的经济复苏和再通胀。总体而言,我们预计核心通胀将温和上升,但随着食品价格继续带来下行压力,整体通胀仍将维持在央行的舒适区间内。

这一观点是基于以下考量:

服务消费正在引领经济复苏:随着经济继续快速重启,摩根士丹利中国经济团队预计,最终消费支出的同比增速将从2022年的1.8%提升至2023年的7.3%,高于整体GDP增速(预计为5.7%)。从增长贡献来看,消费将占2023年整体GDP增长的71%,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比例。从消费分类来看,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放松推动服务业复苏,消费增长将更多由服务支出拉动。由服务业引领经济复苏,意味着商品消费对商品价格和非大宗商品PPI的提振作用较小,因为增量需求将更多来源于服务消费而非商品消费。

商品需求增长幅度不会过大:投资者担心中国的消费复苏可能会像美国那样迎来再通胀。然而,关键区别在于,当时美国对家庭进行了数目可观的转移支付,叠加当时仍在实行的防控措施,导致美国的商品需求大增。就中国而言,消费增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超额家庭储蓄驱动,但这些超额储蓄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疫情防控政策下不便消费以及劳动力市场压力加大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多,而非来自于转移支付。此外,随着防控措施全面优化,我们预计消费的提振将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最后,从供给来看,事实上,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在2022年期间有所下降,我们认为,在商品通胀出现显著上行压力之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仍有上升空间。

劳动力市场不太可能过热:与此同时,从周期角度来看,我们预计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其失业率将下降,工资增速也将回升。然而,由于并没有大量转移支付扭曲劳动力市场,我们认为劳动参与率不会相对落后于经济复苏的进程。此外,出口持续放缓也将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可能过热的压力,因为出口持续放缓意味着相关制造业的就业趋势将放缓。总体而言,我们预计工资增速将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但劳动力市场过热的风险不大。

2023年核心CPI温和再通胀:我们预计,周期性复苏将推动中国核心CPI从2023年一季度的低点0.5%上升至2023年四季度的1.2%。我们认为投资可能不会过度,叠加劳动力市场可能不会过热,这将遏制核心通胀的上升。整体通胀将持续受到食品价格的影响,据我们观察,随着猪价周期继续逆转,食品价格的下降速度快于预期,这给我们的预测带来了下行风险。

评估对亚洲其他地区通胀的溢出效应

中国的经济复苏和再通胀对亚洲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是通过两个关键渠道产生的:一是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及其价格的影响,二是非大宗商品生产者价格。

中国的经济复苏将提振石油和非石油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价格。但考虑到40%的石油需求来自工业和建筑活动,此类活动尚处低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出行增加对油价的影响,预计这一状况还会持续至少两到三个季度。对于非石油大宗商品而言,基建和房地产支出的前景至关重要,我们预计2023年基建和房地产的总支出增速只会略有提升。

再者,从统计数据来看,尽管亚洲其他地区的进口价格与中国的非大宗商品PPI相关,但由于PPI商品具有高度可贸易的特性,这一相关关系更多反映的是各经济体生产者价格的不仅在于中国,全球背景也很重要。中国非大宗商品PPI通胀对亚洲进口价格通胀的传导效应中,有81%是取决于国际因素。此外,全球商品需求也一直在收缩,而且亚洲已经提升产能增加供给。

与市场一致预期相比,我们的基准情境预测更为温和。我们预计,到今年年中,亚洲90%的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将重回央行的舒适区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