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非遗”人 | 刘钢:宫廷正骨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

2024-02-17 09:00:22 - 中华儿女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有很多骨科疾病的患者慕名而来。这里的骨科门诊继承了清代上驷院绰班处的学术思想,刘钢作为学术带头人,组成了强大的骨科团队,有“宫廷正骨研究室”“国家级重点专科研究室”“名老中医工作站”,并在医疗和科研上不断创新、突破。患者们都说,这里注重宫廷正骨手法和院内制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骨关节病的特色治疗,临床效果非常好,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守正创新“非遗”人 | 刘钢:宫廷正骨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

刘钢,主任医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医正骨术(宫廷正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2021年被北京中西结合学会授予“终身成就专家”荣誉称号。他说:“宫廷正骨实际上是宫廷的医疗体系,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不是简单的教徒弟,宫廷正骨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现在,医疗方面的非遗项目非常少,希望宫廷正骨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知详备细,心慈术狠”

刘钢1952年生于北京,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197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系,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西城区中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他微笑着说:“我是学中医的,却被分到骨科。说实话,我当时真不太情愿,但是也没办法改变,只能硬着头皮来报到。”

当刘钢走进骨科科室,时任骨科主任的吴定寰教授主动找他谈话:“我们骨科还是很不错的,是从宫廷中传出来的,很有自己的特色,你好好学。”恳切的话语,燃起了刘钢对中医骨科的热情。

“宫廷正骨为什么会形成一个独特流派呢?其实跟它的发端有关。清朝,军队以满族人和蒙古人为主,为此清军特地选拔了大批蒙古医生随军出征,专门为将士们治伤,也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专门针对跌打损伤的纯中医治疗体系。”刘钢介绍,按照《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这个机构最初属于御马监,在顺治年间改名为阿敦(满语,即马群之意)衙门,康熙十六年,又更名为上驷院绰班处,成为专门的宫廷正骨机构。

刘钢介绍,在嘉庆末年,宫廷正骨进入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满蒙医生。清朝灭亡后,上驷院绰班处御医夏锡五出宫开设松山堂正骨诊所,最早将清宫正骨医术带到民间。夏锡五的女婿吴定寰继承了夏先生的正骨技艺,以“知详备细、心慈术狠”为学术思想,于1980年代创立了宫廷正骨学术流派,透达患处,巧力施治,遵循“正、整、接、实”的治疗原则,形成了“轻、柔、透、巧”的手法特点。

师从吴定寰教授,刘钢认真学习、详细记录、仔细观察、反复揣摩。他解释道,“知详备细,心慈术狠”即治疗前详尽了解患者病情、明确诊断,对拟用的药物、器具仔细准备;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手法柔和、动作轻缓,使患者所受痛苦降至最低,一旦施术治疗,要大胆、准确。“正、整、接、实”即治疗时以患者为正,并且患者体位要正,同时重视治疗中患者的主动配合;治疗时医生身形立法要正,同时应神安志正,不可多语言笑;将人与疾病看作一个整体,身心同治、上下同治、内外同治、新旧同治,并准确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同时注重伤后使用中药内服外敷,对全身气血进行调节;治疗时各种方法应流畅自如,先手法、后药物、再器具,每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熟练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灵活运用;治疗应全面细致,施用手法应准确、彻底,正所谓“善其法、尽其法”。

正骨不喊疼,是宫廷正骨的最大特色。在皇宫里接受宫廷正骨疗法的都是皇亲国戚,为了不让他们受到二次痛苦,宫廷正骨形成了一套“润骨细无声”的正骨手法,注意“轻、柔、透、巧”这四点。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体现的是医者的深厚功力。刘钢介绍:“这对医生的指力、腕力、腰力、腿力都有要求,必须确保每一个手法都做到位。”为了熟练掌握这些手法,他每天都勤加练习。

“手法为主,药物为辅,佐之以器具”

提及恩师吴定寰,刘钢侃侃而谈,“吴教授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了夏先生的正骨技艺,治疗重手法、辅药物,手法在治疗骨伤疾患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治疗就是通过手法的技巧与功力的实施使骨折的移位对合如初。”吴教授认为,凡是骨折,则伤筋在先,诸筋均附着于骨,骨伤则筋必伤,外力作用于肢体时,肌肉、韧带、血管、关节囊等组织首当其冲,外力进一步作用才造成骨的损伤。因此,必须把筋骨的治疗放到同等的地位。吴定寰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出了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完成了《夏锡五治疗骨折特点》《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中医按摩》(法文版)等著作,还参与和指导完成了《清代上驷院绰班处正骨手法传人夏锡五脉系源流的文献研究》的学术论文及《夏氏宫廷正骨手法荟萃》(录像)。

守正创新“非遗”人 | 刘钢:宫廷正骨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

刘钢回忆:“早在80年代末期,有一位肱骨外科性骨折的患者,是一名40多岁的工人,肱骨头外翻,如果采取西医手术的治疗办法,需要花费成百上千的治疗费。吴教授通过宫廷正骨手法做了三四次复位,最终只花了几十元就治好了。”这一病例对刘钢的影响很大,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宫廷正骨的魅力所在。

随着学习的深入、经验的积累,刘钢对宫廷正骨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他遵循“知详备细、心慈术狠”的学术思想,秉承“正,整,接,实”的治疗原则,坚持“手法为主、药物为辅、佐之以器具”的治疗理念,采用宫廷正骨传统内、外治法综合治疗各类颈椎病、腰椎病、四肢骨折及关节脱位。

曾有一位高中生,上体育课时翻跟头不慎头部着地,当即感觉颈部疼痛,两天后病情开始加重,颈部活动受限,去医院拍片查明是颈部寰枢椎半脱位,医生建议他手术治疗。但是,这名高中生马上面临高考,他本人和家长都不希望因为手术而耽误高考,找到护国寺中医院,希望能够通过中医方法治愈。在了解病情后,吴定寰和刘钢运用宫廷正骨手法,配以骨伤熥药热敷。“他大概治疗了一个多月,就基本康复了,颈部不再疼痛,头晕和上肢无力的病症也消失了,最后顺利参加高考,考上大学后他还给我们医院写了一封感谢信。”刘钢看到感谢信后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对医生最好的肯定和鼓励。

除了手法特色、用药特色,宫廷正骨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正骨,还有第三个特色,就是专用的外固定纸夹板,即元书纸排子。元书纸排子,是夏锡五先生在中医传统夹板的基础上,用元书纸反复折叠六十层,代替木板或竹板,做出骨折部位的形状,广泛应用于四肢骨折整复后的固定,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刘钢介绍,从1952年护国寺中医医院成立以来,这种纸夹板沿用至今,与石膏固定相比,纸夹板更能够保证肢体正常血液循环,随骨随形。

“传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2008年,吴定寰教授去世,传承和弘扬宫廷正骨的担子就压在了刘钢的身上。为了更好地传承技艺,他与弟子们针对吴教授留下的伤药进行了分解和改进。他说:“吴教授传下来的是骨伤熥药和跌打万应膏,这两个外用药膏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一般用药第二天或第三天,肿痛就可以消失。此外,吴教授还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了口服药物和一些汤药,如健骨止痛胶囊,对颈椎病、腰椎病都有不错的效果。”

刘钢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研制出适用不同疾病、不同部位的颈肩外用热敷药方,腰膝外用热敷药方,泡手、泡脚外用药方,针对颈、腰、膝的外用膏药及夏季贴敷膏药,临床上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他还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股骨头坏死,对一期、二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具有显著疗效。

守正创新“非遗”人 | 刘钢:宫廷正骨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

时至今日,刘钢从事宫廷正骨45年,不但在技艺继承方面成绩突出,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是硕果累累,由其负责主持的《夏氏宫廷正骨手法荟萃》(录像)获得北京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骨科熥药剂型改革》获得西城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吴定寰宫廷正骨手法计算机多媒体展示与研究》获得西城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钢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国家级重点专科(病)项目协作组负责人。退休后受聘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宫廷正骨”研究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审批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活动指导老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宫廷正骨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专家)。

“宫廷正骨学术流派始终沿袭中医传统师徒相传的授业方式,组织年轻医师拜老专家为师,重点提升年轻医师的临床操作水平,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为使宫廷正骨得到推广,护国寺中医医院开设名医讲堂,并通过宫廷正骨查房,结合实际病例讲解和传授宫廷正骨特色诊疗手法,以造福更多患者。”刘钢说。

最近几年,刘钢通过录音、视频等方式,对宫廷正骨进行梳理,出版了《宫廷正骨吴定寰流派传人刘钢临证经验集萃》。他强调,“传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最想做的就是完善宫廷正骨的学术体系,归纳整理形成一本系统介绍宫廷正骨特色、发展、治疗方法、疗效等诸多方面的资料。不仅要传承,更要有所发展。”

作者:《中华儿女》记者李菡丹

编辑:赵汉琪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