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的考古发掘有了新规划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斌郑志浩12月16日,德阳广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三星堆研究院,见证一个重要时刻: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二期工程启动。2019年,在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下,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启动。目前,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一期工程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二期工程又将有哪些新举措?这些问题成为启动现场关注的焦点。一期工程看成果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一期工程主要从考古发掘、多学科研究等方面展开。活动现场,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飞介绍了目前的阶段性成绩:“考古人员基本摸清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确认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玉石器作坊区,并在丝绸考古研究、象牙保护研究、保护展示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从1934年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算起,三星堆遗址发掘保护经历了90年。回望既往考古研究成果,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从年代、聚落规划格局、社会结构、环境特征、艺术特征等方面对三星堆—金沙遗址做了介绍。目前,三星堆—金沙遗址主体遗存的年代已确定,分别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800年。从聚落规划格局和聚落形态来看,两个遗址均显示出统一规划、有序建设的城市布局特点,在不同阶段都曾是成都平原的中心遗址,周围分布着中小型聚落。从社会结构来看,两个遗址均表现出社会阶层的分化,三星堆遗址确认了4个不同等级的人群,金沙遗址则形成了神权阶层、贵族阶层、平民阶层和奴隶阶层的4级结构。“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金沙遗址均与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世界其他区域古文明存在交流与联系,显示出中国青铜时代区域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孙华表示。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虽然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发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城内水陆交通体系不清晰、聚落功能分区不完全明晰、考古发掘工作所获资料发表不多、多学科研究体系仍未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唐飞强调。二期工程看规划启动仪式上,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的《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研究工作方案(2025—2027年)》备受学者关注。该方案是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的三年计划,也是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二期工程的重要内容。根据方案计划,未来三年,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研究工作将开展考古勘探发掘和资料整理发表。上述两个遗址的聚落结构、器物制作工艺与原料来源、资源控制与利用、古气候与古环境等研究将同步开展,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关系、古蜀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也将进行。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2025至2026年,三星堆—金沙遗址计划开展30余项多学科研究课题,涉及年代、聚落结构、人群社会体系、丧葬习俗演变等重点课题。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还设立了初步预期目标。如,到2027年,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研究计划理清三星堆遗址的城门、道路、壕沟、河流、码头、桥梁等的分布体系及动态变化过程;明确古城的宫殿区等区的准确区位、内部格局、延续年代和功能属性;掌握古城内人群的族属、等级、身份、性别、年龄等的构成情况、分布区位以及相互关系等。目光从活动会场转移到考古勘探现场。在金沙遗址原黄忠中学勘探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办主任王占魁通过视频连线介绍,此前勘探显示上述地点的东北部、西南部分布有金沙遗址同时期遗存,并发现确认了一条金沙遗址同时期古河道。“下一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拟申请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以摸清勘探点文化面貌、性质以及水系与金沙遗址空间布局的关系,为深化金沙遗址综合性研究提供新的考古资料。”三星堆—金沙遗址未来三年这样“挖”勘探与发掘主要区域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的框架性遗迹(河流、道路、城墙、城壕、水门、城门、桥梁、码头等)重要功能区(手工作坊等)工作空白区域同步开展综合研究●三星堆—金沙遗址聚落结构●器物制作工艺与原料来源●资源控制与利用●古气候与古环境●祭祀仪式场景及内涵●出土器物艺术与美学价值●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关系●古蜀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等考古研究目标到2027年●理清三星堆遗址的城门、道路、壕沟、河流、码头、桥梁等的分布体系及动态变化过程●明确古城的宫殿区等区的准确区位、内部格局、延续年代和功能属性●掌握古城内人群的族属、等级、身份、性别、年龄等的构成情况、分布区位以及相互关系●初步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墓葬习俗、埋葬制度、祭祀活动、祭祀体系、器用制度、精神信仰●大致认识三星堆古蜀京畿地区的区域聚落形态、政治地理结构以及资源供应与流通体系本报制图/侯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