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郑州奇遇记】小村庄的百年“功夫传奇”

2024-12-17 08:31:55 - 中原网

功夫郑州奇遇记系列报道

小村庄的百年“功夫传奇”

别地方的人晚上跳广场舞,这里的村民扎堆到广场上练武。电影《破坏之王》中“人人不仅有书读,还可以人人有功练”的美好愿望,在郑州的一个小村庄里悄然成真

中牟县大吕村,这个坐落于郑开大道旁的千年古村,无论男女老幼,几乎家家会武术、人人会打拳。1000多年前的“皇家拳”,被上至七八旬老人,下至四五岁幼童耍得虎虎生威,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里的“刀光剑影”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近日,记者来到大吕村,领略这里的“传奇功夫”。

【功夫郑州奇遇记】小村庄的百年“功夫传奇”

二洪拳扎根大吕村

大吕村的练拳习武之风已延续近200年。19世纪中后期,大吕村附近常有蟊贼土匪出没,村里吕、穆两家为强身健体、保家自卫,聘请山东曹州府武术名家曹志武、萧林前来传授二洪拳。

二洪拳又叫小洪拳,为少林拳门一支,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二洪拳据传源于北宋初年,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为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而成,后经宋太宗赵光义传授定名,当时曾被称为“皇家拳”。

据大吕武术第五代传承人穆进兴介绍,当年曹、萧二位师傅在村中传艺时,特意对二洪拳套路进行精选整合、改进完善,又经过100多年的流传演变,形成了目前独具风格的“大吕武术”。

村民扎堆练武成风

大吕村村民常说:“喝了大吕水,不会伸胳膊也会伸伸腿!”这里几乎人人会武,穆进兴兄弟四人更是拳不离手。农闲时村民们聚在一起就要切磋,采花拳、通臂拳、四路拳、十三响、炮拳等一套套拳法,单刀、双刀、九节鞭、牛角拐等各种器械,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在地里干活时手痒了,顺手拿起铁锹和长杆就能练起来。

这不,69岁的穆进兴拉着72岁的哥哥穆海威即兴对练起了二洪拳中的采花拳套路。

两位花甲老人干脆利落地踢腿、劈叉、朝天蹬……热身后开始缓慢接触,动作也逐渐转快,身形变得飘忽起来,随后又抄起牛角拐和红缨枪有来有往地展开器械对练。

穆进兴回忆,大吕人不但联手抵御匪患,还曾在抗日战场上建立功勋。

习武之风一代代延续,很多嫁到村里的女孩都要学几手,现在别的村子村民晚上凑一块要么打牌,要么跳广场舞,大吕村的村民晚上回家却是聚在附近的广场上,扎堆练武术。

大吕武术进社区入校园

近年来,大吕人为促进二洪拳传统武术传播,常进社区展示展演,入校园传承教学、收徒传艺,不断在各级各类武术大赛和展演活动中展示传统武术的魅力,也擦亮了“大吕武术”的招牌。

穆进兴日常专注于挖掘、整理相关拳谱和套路,积极推动大吕武术这一非遗项目走进中小学校园。他经常走进大吕小学的操场,一边示范动作要领,一边纠正孩子们的错误姿势,时不时还大声鼓励“练拳要有精气神”,休息时还亲自下场演练起二洪拳,腾挪闪转拳脚生风,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他经常在家中的武馆免费传授留守儿童二洪拳套路及器械。他认为练武不但能够强健孩子们的身体,也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而义务教授既是对祖先习武之风的继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赓续。

“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村里的娃娃都会练,二洪拳不光咱们村的小学练,周边的学校也练习。”大吕二洪拳研究会会长王全栓说,村中成立了大吕武术示范学校,近年来还积极响应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大孟街道辖区的部分中小学也试点开设武术课或武术特长班,计划从娃娃抓起,将大吕武术传承下去。

传统武术成文化名片

大吕武术包括拳术头趟架、十三响,器械刀枪剑棍、鞭梢锤叉以及稀有兵器四节等拳械套路80多套,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大吕武术代表队曾在少林武术节多个项目比赛中“战功赫赫”,引起广泛关注。

王全栓告诉记者,每年腊月到来,年关将近,出外经商或打工的村民陆续回乡,大家在聚会之时又会一遍遍地熟悉自小习练的动作,在你来我往中不断焕发青春和活力。

大吕村因武闻名,获得了大孟镇“武术示范村”“郑州市文化产业特色村”等称号,大孟镇也于2014年获“中国武术之乡”殊荣。“大吕二洪拳”2021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吕武术普及周围十几个行政村,成为中牟乃至中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文敬在为《大吕武术》丛书作序时,评价大吕人:“生活在普通乡村,世代以农耕为主,间或练拳习武,虽然历经风雨,依然坚守百年,对二洪拳这一拳种精心保护、代代传承,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郑报全媒体记者汪永森刘德华

kk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