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内唯一仅存的古塔!筼筜港上的乡愁“航标”……
在湖明路一隅,埭头石塔在此已静立百年,周围沧海桑田,它始终巍然屹立,风采不减。为何在筼筜湖畔会有这么一座石塔,它与厦门人有哪些故事?今天,我们跟随厦门文史爱好者、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杨羽翔,一起去探寻埭头石塔的前世今生。
沿着湖明路口往湖光路方向
位于湖明路东侧的行道树中
一座石塔隐匿于此
行人如织,鲜少人为它停留
却不知
这就是厦门岛内唯一仅存的古塔
——埭头石塔
石塔历经百年风霜
见证过筼筜港的渔火绵延
也亲历过埭头村的岁月变迁
关于它的故事早被封印在时光里
正静待后人慢慢发掘
原在海中
是筼筜港的历史见证
石塔原矗立在筼筜港中
杨羽翔手中历史图片佐证了这个说法
“从上世纪30年代的照片可以看到,原来石塔是在海中的,我们站的地方在上世纪60年代还是海面。”杨羽翔说,1935年《厦门摄影名胜大观》中介绍厦门八大景之一“筼筜渔火”书页中,配图正以埭头石塔为背景。
“筼筜渔火”是老厦门人乡愁记忆。
每当夜幕降临,停泊港湾内的渔船灯光闪闪,形成“筼筜渔火”的景致,为厦门八大名景之一。
在杨羽翔看来,以埭头石塔为背景,说明其正位于浅滩之上。
筼筜湖的前身筼筜港原是一个美丽的港湾。
《鹭江志》记载:“筼筜港,在城之北,长可十五六里许,阔四里有奇。”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浅滩毕露。北到狐尾山、仙岳山脚,南到现在的厦禾路,海水沿着文灶、梧村、莲坂,一直流到吕厝、江头(原称“港头”,后方言谐化)。
上世纪70年代筑堤围垦之前
筼筜港的水域面积尚有近10平方公里
埭头石塔就是筼筜港的历史见证
由来众说纷纭
原有两个,起到航标作用
石塔建于明末
关于它的由来,也众说纷纭
杨羽翔曾查阅不少历史资料,走访当地居民,在他看来目前网上流传甚广的兵部尚书吴玠建石塔说法经不住考究——吴玠乃宋朝人,石塔明朝才建。
“有人说石塔是埭头慈济宫宫前的附属物,也有人说是镇水用的风水塔。不管是哪个版本,建石塔的初衷也都是为了保佑当地居民平安。”杨羽翔说,石塔在海面,也是起到航标作用。
的确,从1955年的地图上看,埭头位于岸边凸起处,在这里矗立石塔极可能起到风向标作用。
而命名“埭头石塔”
还是本世纪的事
在民间它曾被称为
筼筜石塔或者凤屿石塔
2003年经文物管理部门修缮保护后,石塔因其地为埭头社所属原海滩地,最后命名“埭头石塔”。
石塔原有一对,一座就在现存埭头石塔的北面,但上世纪50年代坍塌了,另一座保留至今。从1993年石塔尚未修缮前的照片可以看出,由于这座塔最初的塔基是由土石堆筑而成,基础不稳,塔身向东南严重倾斜,故又得名“斜塔”。
2003年,厦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出资维修石塔,重点维修塔座。如今可见,石塔为花岗岩构筑,塔身约高7米,不含底座共有6层。
塔身由下而上渐收,下面三层是用条石砌成的,上面三层则是石构件的叠加。第六层四面各雕饰坐佛一尊,但由于年代久远,只剩一面坐佛还比较清楚。塔顶为八角攒尖顶,顶部塔刹已毁,现在看到的是2003年修复后的。
乡愁“航标”
见证埭头社潮起潮落
埭头石塔
就是埭头社变迁的见证者
“该塔所处位置对研究厦门地方史有比较重要的价值。”2020年,杨羽翔曾做过厦禾路沿线村落变迁的专题研究,并对居住于此的吴氏族人深度调研。
埭头社,旧称“凤林”
村改居之前属于莲坂村
以吴姓居多
是厦门岛内吴氏最早开垦的地方
1949年后,埭头一带兴建了侨星化工厂、华侨啤酒厂等侨办工厂。海燕牌味精、厦门啤酒、厦华啤酒都是老厦门人共同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大力开发,兴建高楼大厦,筑造宽广道路。2003年埭头社整体拆迁,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写字楼、居民小区以及商业综合体。
如今这里已不见旧村旧街,但在莲景二路上还能找到些许埭头的痕迹。莲景二路由西往东,有莲溪堂(叶氏家庙)、五岳兴莲北山宫、埭头吴氏宗祠、埭头慈济宫。它们是埭头居民们宗族及信仰文化的延续与寄托。
●●●●
埭头石塔的存在
或不限于“文物”带来的价值
对曾经居住这里的人们来说
它何尝不是一种乡愁的“航标”?
无论多少年后
看到它
就会让人想起这里
曾经有个名为“埭头”的古村落
以及筼筜港存在的见证
关于埭头古塔和筼筜港
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