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汉官吏的日记:一年出差161天,还要写“年终总结”
“没想到西汉就要写年终总结了”……
“一年有161天在出差,真是风雨兼程啊”……
随着《简牍探中华》第二季热播,一位名叫“师饶”的西汉东海郡太守府少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199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意外发现了一批汉代墓葬,其中一座汉墓的墓主人便是师饶。他的陪葬品中,除了面罩、玉璧、剑、刀、毛笔,还有制作精巧的23块木牍、133支竹简,这批震惊中外的珍贵简牍加上另外一座汉墓出土的1块木牍,被命名为“尹湾汉简”。
经过整理释读,研究人员发现,这批汉简主要由各式各样的西汉东海郡行政文书构成,例如,呈送给朝廷的综合性统计报告的抄本《集簿》,东海郡额定的官吏编制报表《东海郡吏员簿》,统计武库所收藏兵车器名称和数量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西汉郡级政府文书档案。
东海郡的“年终总结”
年终岁末,西汉各郡国的官吏开始准备呈报给朝廷的“年终总结”——上计簿。上计制度是基于郡县制形成的一种管理机制。《集簿》就是用于上计汇报东海郡所辖疆界面积与行政建置情况,以及当年的农业、经济、土地等详情的文书。
汉代向来重视上计,除了设立专门的法律《上计律》,汉武帝还曾东巡至泰山“受郡国计”。然而,在尹湾汉简之前,县或郡国的上计文书均无实例。《集簿》的出土,为研究两汉时期的上计文书以及上计制度,提供了迄今为止第一份真实的范本,令无数学者为之振奋。
西汉小吏的办公“好物”
除了按规定呈递的文书,师饶还在朝廷颁发的历谱上详细记录了日常工作情况。其中一份西汉元延二年的“日报”——《元延二年日记》,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的汉代日记。
据《元延二年日记》所载,师饶一年里出差16次,总计161天。即便在本地“坐班”,师饶大部分时间都留宿在官吏宿舍。从中,观众足以感受到师饶心系百姓,为了郡里的事务风雨兼程、殚精竭虑。
除了记录办公情况的“日报”,师饶还有一件重要的“文具”——《元延元年历谱》。这枚三四指宽的木牍将一年的历日浓缩其上,方便随时查阅。精密的排版与巧妙的设计,令网友直呼“古人的小心思真的好多、好有趣”“想要同款!能不能快速把文创周边安排上”……
高清红外成像技术让“微书”显形
虽然尹湾汉简总数仅有100多枚,但总字数有近4万字之多,密密麻麻的文字堪称“微书”,给释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尹湾汉简整理组专家开创性地将红外技术运用到尹湾汉简的释读工作中,这也是国内简牍研究史上首次使用这项技术。此后,只要国内出土简牍,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采用红外技术进行释读。
随着技术不断提升,最新的高清红外成像技术可以进一步对简牍进行数字化处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释读模糊不清的简文。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刘绍刚、连云港市博物馆馆长江睿独家公布了尹湾汉简的最新释读成果。《集簿》写道:“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通过红外扫描,原本模糊的“堠”字一目了然。堠,指的是瞭望敌情的土堡。这枚汉简的释读,明晰了西汉时期东部滨海郡县的土堡数量,丰富了人们对汉代军防体系的认识。
另一个从《集簿》中释读出的文字“仓”,沿用了战国文字的字形,这在西汉晚期极其罕见。简文“乡百七十,仓百六”,直观表明了郡级政府直接管理的粮仓数量。研究人员推测,汉成帝永始、元延年间,全东海郡的170个乡里,设有106座粮仓,平均每1.6个乡设1座粮仓。尹湾汉简中“仓”的数据,生动诠释了何为“民以食为天”,也为学者研究汉代粮食储备体系提供了珍贵史料。
作为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单枚字数最多的简牍,《东海郡吏员簿》宽约6厘米、长约21.8厘米,3400多字如麦粒般遍布其上。得益于高清红外成像技术,《东海郡吏员簿》上的部分文字已经得到初步释读。相信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应用,这枚信息量满满的木牍将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