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 | 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民生实事!天津从这些方面发力→
转自:天津发布
12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善作善成·办好民生实事”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新闻发言人孙志良,市人社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巴音,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韩福前出席,介绍教育、人社、交通部门202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民生实事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所关心的问题。
答记者问
五方面重点工作 推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天津日报:广大家长非常关心教育优质均衡这个话题,也对教育优质均衡有很高的期待。请问下一步,我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重点是什么呢?
孙志良:促进教育公平,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围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下一步重点做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提速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创新“五育并举”载体渠道,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力争在义务教育双减赋能提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综合高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特殊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等方面尽快取得标志性成果,努力办好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
二是建立学龄人口学位预测预警制度,按照“压实一年、谋划三年、规划十年”的思路,推动各区挖潜扩容,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资源余缺调配,以及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着力解决生源渡峰期间的学位紧张问题。
三是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补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深入实施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完善集团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等均衡发展机制,推进品牌高中、强校工程建设,以数字教育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巩固提升我市在全国基础教育第一方阵的地位。
四是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质量提升,加强校外培训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坚决遏制过高的收费和过度的逐利行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确保校内教师能够“教足教好”、学生能够“学足学好”。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创计划,研究出台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举措,强化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五是持续组织开展市级实地核查,完成对部分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市级督导评估。积极推动南开区、东丽区、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区等5个区接受2025年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巩固我市义务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畅通就失业登记办理渠道 促进人岗精准匹配对接 夯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新华社:刚才发布时提到,市人社局持续打造“想就业·找人社”就业公共服务品牌。请问2024年,在就业公共服务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2025年有何打算?
郑巴音:就业公共服务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市人社局着力打造“想就业·找人社”服务品牌,为用人单位和重点群体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2024年,我们围绕优化就失业登记服务、精准就业招聘服务、夯实基层服务能力等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畅通就失业登记办理渠道。在登记经办流程、重点群体的跟踪服务、数据的共享使用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准确掌握全市劳动者就失业状况,精准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二是促进人岗精准匹配对接。持续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满足重点群体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用工服务,累计为281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1.2万个。三是夯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启动基层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成功运营我市首家示范性街道(乡镇)就业驿站,建成线下零工市场22家,为登记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家门口”就业服务。
2025年,我们将全面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进一步优化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招聘活动的效果,加大基层就业驿站建设力度,强化信息化赋能就业服务能力,持续促进全市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8项举措 服务京津同城化促进出行便利化
天津广播:京津双城通勤需求越来越大,今年我市在加强京津双城的交通运力、辐射范围,促进双城之间交通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韩福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区域交通一体化从蓝图走向现实。为持续提升群众的出行体验,我们对京津间出行特点进行了分析,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武清区、宝坻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居民小区进行调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服务京津同城化促进出行便利化的工作方案,提出了18项措施,目前已经完成12项,其余6项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高铁运能显著提升,今年在铁路北京局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多种措施对京津城际进行两次调图,第一次是9月24日,调整后京津城际全线增加往返运输能力1.9万张。就在前几天,12月10日,京津城际再次调图,长编组列车由2列增加至6列,进一步增加了武清站的停靠车次,优化了天津站、天津西站的车次安排,更加贴近群众出行习惯。
二是换乘服务持续升级。启用铁路天津站地下一层京津城际候车厅,节省换乘时间3到5分钟。每周五地铁线网整体运营时间延长30分钟,更好接驳夜间的城际列车。西青区和武清区利用天津南站、武清站周边闲置空间资源分别增设停车位218个和160个,保障群众行得畅通,停得方便。
三是环京公路通勤效率更高。目前,已经开通7条京津间省际客运班线。开通武清至北京、宝坻至北京、海教园至北京六里桥客运站的定制快巴,“一小时环京通勤圈”不断织密,跨省公交不断优化。
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提升高铁和城际的运输能力,统筹高峰客流需求及安全冗余保障,稳步拓展定制快巴覆盖面,调整优化线路站点班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实施全员筛查 强化近视防控端口前移 保障充足体育锻炼时间 深化宣传教育 开展惠民试点工程
人民网:此前,校园中“小眼镜”问题引发各界关注和讨论。2024年,市教委针对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开展了哪些工作?
孙志良: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刚才在发布中已经提到了,下面我再补充做一些具体介绍。
一是实施全员筛查。2024年我们对120余万中小学生每学期开展2次全员视力筛查。利用我市中小学生视力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学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100%,并随儿童青少年入学实时转移。对在校园视力筛查中疑似高度近视的小学生我们开放了医疗“绿色通道”,建立“一生一案”,通过管理、教育、监测等手段有效控制高度近视发展。
二是强化近视防控端口前移。我们制定了《天津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2024版)》,指导幼儿园科学实施保育教育,严格控制保教过程中电视、投影等设备使用时长,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营养均衡,增加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睡眠。组织专家编印《0—6岁儿童视力保护手册》,强化家校协同,教育引导家长及时掌握孩子远视储备情况,降低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段近视发生率。
三是保障充足体育锻炼时间。我们开展“体育课”晒课表活动,市、区两级教育部门每年开展4次“四不两直”抽查检查,公布各区教育局监督电话和邮箱,督促各中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课间活动时间。
四是深化宣传教育。持续办好“天津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学校健康教育大讲堂”,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学生授课,全年集中宣讲500余场次,受益10万余人次。成立近视防控宣传教育联盟,每学期录制《近视防控开学第一课》,全市中小学生同上近视防控课。在全国“爱眼日”等节点,开展专家、运动员进校园活动,聘请知名眼科专家颜华教授,奥运冠军李珊、刘焕华为爱眼护眼大使,多形式做好近视防控宣传。
五是开展惠民试点工程。依托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为西青区小学1—3年级学生进行全面眼部检查,并坚持长期跟踪随访,精准监测屈光度数和眼球增长速度,从学生的日常用眼习惯和室外运动情况入手,为家长、学校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坚持高位推动区域联动优化服务使社保卡成为“市民卡”“民生卡”
法治日报:请介绍一下在推动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果?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招法?
郑巴音:我市将“一卡通”建设作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持续推进社保卡相关功能集成、融合和替代,不断增强群众体验感和获得感,助力提升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组建由分管市领导牵头,18个市级单位组成的市级工作专班,制定实施《天津市推进京津冀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4方面19项工作任务和实施措施,整合调度全市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坚持区域联动。京津冀共同研究制定《京津冀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推进方案》。今年5月,在我市举行的京津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成功发布了三地“一卡通”应用场景;7月,助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探索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通过加载中铁银通应用实现铁路交通服务的创新模式。三是坚持优化服务。我市依托1790个服务网点、18个社保卡体验中心,着力构建“一公里”社保卡居民服务圈,就近提供即时制发社保卡服务。同时,开通人社App、津心办App等4个线上服务渠道,实现社保卡网上办理,京津冀乃至全国跨省邮寄到家。
在京津冀三省市共同努力下,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三地协同工作有序推进,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一卡通”应用生态初显规模。截至目前,我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1395.21万人,其中第三代社保卡持卡人数为694.13万人。在京津冀区域内,25项人社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办”,6.5万家医疗机构实现“一卡通结”,3909条交通线路实现“一卡通乘”,193家旅游景区实现“一卡通游”,23家博物馆实现“一卡通览”,171家图书馆实现“一卡通阅”。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拓展社保卡应用场景,通过社保卡经办服务、应用平台建设与数据资源共享,拓展民生保障功能;借助普惠金融技术优势,完善社保卡线上线下服务应用,努力使其成为天津的“市民卡”“民生卡”,进一步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善53个街镇、189个村庄、70万农民群众的出行环境
今晚报:刚才发布时提到,我市农村地区出行环境持续改善,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我市农村路有哪些发展变化,今年作了哪些方面的改造提升?
韩福前:十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连续多年将“四好农村路”提升改造工程纳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在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上持续发力,十年来累计实施农村公路民心工程维修改造5443公里,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超1.1万公里,等级路率达到100%,位于全国前列;十个涉农区完成区、镇、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管好、护好农村公路的机制不断完善,3300余名区、镇、村三级路长全部到位。2005年实现全部建制村通硬化路,2012年实现全部自然村通硬化路,2023年街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达到100%,2018年实现村村通客车,今年升级为村村通公交,2019年以来,武清区、蓟州区、宝坻区、津南区4个区成功创建了“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级示范县比例达到40%。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公路发展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
今年我们原计划提升改造农村公路280公里、维修改造农村公路桥梁8座,10个涉农区竞相发力,高标准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实际完成提升改造任务299公里,维修改造桥梁8座。我们初步统计,大约可以改善53个街镇、189个村庄、70万农民群众的出行环境。我们在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实施了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的改造和窄路加宽工程,让群众走得更顺畅。二是开展了蓄滞洪区道路的灾后重建,完善了交通安全设施,让群众走得更安全。三是加强了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衔接,用路网把农村产业区、旅游景区等串联起来,让群众走得更便捷;四是推进老旧公路改造提升,让群众走得更舒心。
下一步,我们将久久为功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加快实现从扩增量向优存量转变,推进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深化示范创建工作,推动发展路衍经济,持续推动我市“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天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