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壮阔之约,来看“报纸中的时代记忆”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从《字林西报》《申报》《新闻报》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延续着滋养百年的新闻文脉。
12月17日,展览“辉煌印记,献礼华诞——报纸中的时代记忆”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以新中国“国庆报纸”为核心元素,配以具有时代记忆的藏品重点展示。“国庆观礼证”“《人民日报》号外”“《祖国万岁》原画”“北京奥运会金牌”,及曾经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东方书报亭”……它们如同时间的信使,带观众一览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庆盛况与国家发展的壮阔图景。
“辉煌印记,献礼华诞——报纸中的时代记忆”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建国创业”“改革春风”和“伟大复兴”三个部分,通过104份报纸、首次亮相的22件展品、5处多媒体以及身临其境的2处场景还原,带来与众不同的观展体验。
来看看展览中的几大亮点吧。
亮点一: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
这张75年前的《人民日报》头版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同时报道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透过文字仍能深刻感受划时代的伟大历史场景带给数亿中国人的震撼。
《人民日报》政府公告1949.10.2
亮点二:1950—1960年代的国庆观礼证(范用家属捐赠)
这三张颜色各异的观礼证出自于1950—1960年代,见证了历届国庆盛典的辉煌时刻。“国庆观礼”作为一项庄严而荣耀的活动,国家会特别为国家领导人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人员颁发观礼证,作为登上观礼台的凭证。观礼证的形制独特,为竖长型的丝质胸佩。
1960年代的国庆观礼证
亮点三:1955年的国庆观礼徽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每年都会颁发观礼纪念章,供国家领导人和各地来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先模人员佩戴。这枚绘有五角星和天安门的红色徽章是1955年国庆六周年阅兵时的观礼徽章。
1955年国庆观礼徽章
亮点四:1959年的《祖国万岁》原画
《祖国万岁》是知名宣传画家哈琼文为国庆十周年所绘的作品。这幅画生动展现了建设工人的辛勤劳动,画面上焊花与礼花交相辉映,以浪漫笔触颂扬了祖国的建设者,并配有“为江山添锦绣,与日月争光辉”的激昂标语。五年后,这幅画重新刊登于《人民日报》国庆期间的版面中,再次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与建设动力。
馆藏宣传画哈琼文《祖国万岁》79x108.5
亮点五:1964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号外
号外指在固定出版期编号外临时增发的出版物。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当天,《人民日报》对外发布其首个套红号外报道这一历史时刻。
《人民日报》号外1964.10.16第一颗原子弹
亮点六:1997年7月1日的《大公报》
《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曾在多个地区出版不同版本,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相继停刊。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在香港重新焕发生机,延续其文化血脉,成为目前世界上仍在发行的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1997年7月1日的《大公报》报道了香港回归。
《大公报》1997.7.1香港回归
亮点七:1999年12月20日的《澳门日报》号外
《澳门日报》自1958年8月15日创刊,已经成为澳门销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中文报纸。1999年12月20日凌晨1时许,《澳门日报》出了第一份回归报道号外,头版大标题“澳门回归了”赫然醒目。
《澳门日报》号外1999.12.20澳门回归
亮点八:2001年7月13日的《人民日报》号外
这份珍贵的号外,报道了北京申奥成功这一让全球华人激动不已的历史时刻。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奥运会,体现了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辉煌成就的认可与历史肯定。
《人民日报》号外2001.7.13北京申奥成功
亮点九:2005年10月12日的《解放日报》
这份特殊的特刊曾搭载于“神舟六号”飞船,成为第一张进入太空的报纸。此特刊别出心裁地选用了在古代被用作上等书写载体的丝绸作为印制材料,虽然印刷难度较高,但其保存年限,色彩质量都远超普通新闻纸张。
《解放日报》2005.10.12丝绸版“神六”纪念特刊
亮点十:还原两大场景
本次展览复原了1949的旧报摊场景,摆满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各类报纸刊物。驻足于此的观众,可以看到对“上海解放”的欢庆与祝贺,深刻体会到时人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内外政治动态的密切关注。
解放旧报摊
上海记忆之“东方书报亭”
而在沪上观众记忆深刻的“东方书报亭”造景里,除了传统的纸质报纸,还有新媒体的展示。观众通过扫一扫海报上的二维码,就能直通新闻现场。纸质的触感与新媒体的便捷,都交汇于这座承载上海记忆的“东方书报亭”。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
澎湃新闻记者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