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为什么从上行进入放缓的前因后果
来源:周天勇
笔者按:年底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客观地提出了我们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并总结这几年中央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统筹。笔者就具体落实会议精神,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政策刺激和重大改革加力关系,开一专栏,提出一些看法。今天发出之一。
一、温饱轻工业时代的通胀和居民收入高增长
1978到1988年,中国消费物价逐步从稳定到通胀,但居民收入高速增长。期间CPI上涨率前低后高,平均为5.56%;1976年居民名义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06元,1988年时提高到709元,年平均增长为15.33%,扣除物价涨幅,居民净收入年平均增长9.77%,GDP增长速度为10.22%,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均为高速增长。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例为47.12%。从三方面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看,居民企业政府各自为55.09%、37.24%和7.66%。
就经济发展看,居民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从粮食和衣物短缺向吃饭穿衣温饱提升。细粮、肉蛋奶、蔬菜、服装、家具、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销量很大,洗衣机、电冰箱和黑白电视机开始进入居民家庭。而产业转型特征是从农业比重较高向轻工业化阶段转型,食品加工、纺织、家具和家电等产业快速发展。
经济改革促进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方面,产出形态、劳动力要素和竞争主体方面,农村城郊许多农产品逐步放开市场交易,乡镇企业大发展,集体工分分配劳动方式解体;城市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街道和其他各类大集体经济发展,对走街串巷、修鞋补锅、地摊游商、集贸市场等和家庭加工等等,政府相当宽容。亿万劳动从农村工分分配到集贸市场出售农产品换货币,从种地到乡镇企业工作领工资,从无事可干到简单加工和提供服务挣得收入,整个商品化和货币化过程,内生倒逼了流动性的释放,保持了经济的景气繁荣和高速增长。
二、小康重化工时代的严重通胀与居民收入增长
1992到1997年,居民消费物价严重通货膨胀,但居民收入和GDP仍然高速增长。期间CPI年均上涨率达12.23%,但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高达19.13%,扣除价格因素,居民收入和GDP增长率分别为6.9%和11.87%。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例为38.63%。从三方面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看,居民企业政府各自变动到47.13%、17.77%和35.09%。
就居民生活水平和产业看,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转型,吃从粮菜植物食品到肉蛋奶营养食品提升,服装品质提高和个性及多样化,冰箱、彩电和空调耐用消费品普及和固定电话进入家庭。生产方面,化工、冶金、机械和能源等行业快速扩张,产业结构从轻工业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而从可支配收入分配看,这一时期政府轻税薄赋,企业积累率提高,制造业,特别是材料、装备和能源等重工业得以大发展。
二、小康居住时代的高房价低CPI和居民收入高增长
1998到2010年间,居民消费物价低迷,房价严重通胀,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依然在高速增长。CPI平均涨幅竟然为1.52%,土地和城镇住宅价格分别上涨率为26.29%和16.31%,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11.48%,扣除价格因素,居民收入和GDP仍然同步增长9.96%。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例为34.71%。从三方面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看,居民企业政府各自变动到44.95%、24.11%和30.94%,但企业比例中房地产公司收入比例开始提升。
这一时期,居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迈进,加之城镇化的加快,经济发展从居民生活的满足看,从日常吃穿及用品到了提高居住水平的阶段。生产转向城镇住宅商业楼宇的提供,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转向了城镇住宅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进入房地产业推动的时代。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比例为什么下降?从土地和房屋收入来源、分配和出流程看,建设用地只能农村集体转为国有,地方政府行政垄断出让,累积收入为98678亿元,分配给农民的不到3%;城镇住宅建设、供给和销售只有房地开发公司一条渠道,而行政垄断的高地价和单一渠道的高房价,又从城镇户籍和进城买房常住流动人口中累积转移了67863亿元收入。
这一时期,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并不高,但房地产的高利润和销售的高房价,因居民收入和消费的转移,对制造业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开始出现了挤出态势。
四、大基建时代的居民收入与高房价和CPI趋于低迷
2011-2023年间,居民消费物价略升,土地和房价通胀依然严重,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增长放缓。CPI平均涨幅2.18%,土地出让和城镇住宅价格上涨率先高后低,平均分别为8.62%和5.65%;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8.71%,扣除价格因素,居民收入和GDP分别增长6.53%和6.80%。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例变动为30.27%。从三方面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看,居民企业政府各自变动到43%、34%和23%。
这一时期发展GDP的重要内容,一是房地产业从中盛到回落,城镇和农村的住宅建筑面积分别从2000年的105亿平方米和197亿平方米,扩大到395亿平方米和339亿平方米。到2023年时,如果分别以100平方米和130平方米一套住宅计算,城乡建成销售交付的住宅分别有3.95亿套和2.61亿套,每套3人可供16.68亿人居住。二是城市公共楼宇和市内其他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房地产建设,GDP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公共大基建。从需要看,全国性的普通和高速公路、普通和高速铁路、农村公路、民航机场、水运港口等等建设基本完成,大部分已经过剩。
五、结语
从上述螺旋式循环看,居民和公共需要、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比例和政府体制安排之间的互动,时到今天,发展进入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阶段,这就是通货收缩的深层次居因。
问题在于,总体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过低,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常住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间差距也较大。从他们的需要看,与日本当年的低迷比较,虽然重化工业结束,但是其工业化成果的分享并没有满足。如果提高其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支付能力,制造和服务业还有较大的需求市场。景气还有可恢复的余地,经济增长也还有保持10年左右中高速增长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经济政策如何正确刺激,体制改革如何精准推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