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2023-03-17 07:51:08 - 郁言债市

来源:郁言债市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1

流动性覆盖率的变化

银行流动性覆盖率的问题,可以从2020年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说起。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对揽储具有天然的需求,但是由于存款具有限价性(尽管2015年取消了存款的限价,但自律机制依旧限制了银行对利率的调节能力),此时银行便需要通过结构性存款进行揽储,即通过售出期权给与投资者更高的储蓄回报。

后续随着监管趋严,结构性存款规模遭到压降,银行逐渐失去了高息揽储的方式。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尤其是市场上的边际投资者,他们对于收益的变动较为敏感,当结构性存款遭到限制时,他们的资金也相应地转向了广义基金及股票等高收益资产。久而久之,商业银行负债端的资产逐渐流向广义基金的负债端,这种现象导致居民和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长,即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流动性覆盖率是银行的一项流动性指标,本质是用合格的、优质的流动性资产除以未来30天的现金净流出,而活期存款的增加会导致该指标恶化,银行的负债结构稳定性下降。从央行的信贷收支表中可以看到,2020年中以后居民和企业的活期存款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因此导致银行流动性覆盖率恶化。例如,中小银行个人的结构性存款下降了3.7万亿,而活期存款则上升了2.2万亿。

为了应对流动性指标的恶化,银行通过拉长同业负债的久期,以提升自己稳定资金的充足率。于是当时银行开始发行3个月、6个月的同业存单。对比可以发现,2021年的3-6个月的同业存单发行相比2019年明显上涨。3个月、6个月同业存单与7天回购利率的利差在2020年快速走扩,存单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此时流动性没有明显变化,只是负债结构改变了。因此表现为2020年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宽松,但是3-6个月同业存单利率实际偏高。从结果上来看,压降结构性存款实际上是有成本的,其成本就是银行整体的负债结构拉长,短端收益率明显上行,这个成本也是由银行、企业及投资者多方共同分担的。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2

净稳定资金比例变化分析

顺着逻辑的推导,2021年随之发生了一个事情,由于结构性存款受到压降,银行存款出现脱媒,资金从银行表内流向广义基金。随后一个重要的指标,社融与M2的缺口,在2021年出现拉升。社融可以大致理解为广义基金和银行的负债端,而M2主要是银行的负债端,二者剪刀差走扩,也说明资金从银行表内转移到表外。同时银行的存贷款增速之间也存在缺口,说明银行的贷款并没有有效地转化成存款。一般情况下,银行贷款在投放后往往会以企业活期存款的形式回归银行表内,存贷缺口往往不会特别显著。

存贷差的扩大使得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例恶化。银行不得不吸收长期的同业负债改善指标。6个月以上同业负债系数为50%,活期存款系数为90-95%,就使得长期同业存单供给大增。若负债来源主要是同业负债,该指标则会加速收缩,因此银行需要发行9-12个月期的同业存单弥补指标缺口。我们在2021年也留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1年期存单快速上量,由2019年至2020年几千亿的规模,迅速提升至2021年的万亿水平,原因是净稳定资金比例恶化,使得银行负债久期拉长。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3

流动性&净稳定资金指标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以上两个指标对于银行负债端的监控有着重要意义:流动性指标恶化反映银行存款活期化;而净稳定资金指标恶化反映的则是存贷款差额在不断拉大。如果流动性指标恶化,银行会选择多发3个月至6个月的存单;如果净稳定资金指标恶化,银行则转为多发9个月至1年期的存单。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4

2022年的市场告诉我们什么?

将时间拉回2022年,银行指标在年初便给了我们重要线索。2022年1月出现了一个比较反常的态势,开年的时候信用债净供给量相比2021年同期明显增加,然而信用债的收益率呈现下行态势。对于银行来说,1月是比较重要的信贷开门红月份,所以说应该有大量的信贷投放,对同样的主体投放贷款就会占据该主体的授信额度,很难再出现信贷井喷叠加信用债供给大幅上涨、且信用债收益率还在下行的态势。并且2022年初票据利率下行,从最终的信贷结构也能看出短期信贷和票据的冲量较为明显。

从2月开始,可以看出银行的流动性指标发生恶化。贷款投放并没有有效地转化成银行存款,贷款与一般性存款(仅考虑企业存款与居民存款)之间的缺口开始拉大,反映贷款并非来源于有效的需求。观察银行资产端,由于银行有刚性的贷款投放指标,而实体需求并不旺盛,因此银行开始放低息的贷款,实体企业则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广义基金和银行定期存款进行套利,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银行流动性指标的恶化。在银行负债端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2022年四大行的加权负债成本上升,也侧面说明了存款的定期化。因此低利贷款和广义基金套利导致了信用债的收益率快速下行,而利率债则不温不火。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复盘2022年市场的逻辑,在经济承压和疫情反复的情况下,理应利率债走牛,但是实际上信用债表现更好。主要原因就是去年的低息贷款为投资者提供了套利机会,例如部分银行长期贷款的利率已经向下突破3%,此时企业便可用更便宜的银行贷款博取3%至4%的银行理财的高收益,此现象导致整个广义基金,如理财子规模迅速扩张,过高的配置需求推动信用债的利率下行至低点;同时贷款的大量刚性投放,也挤兑银行投资利率债的空间,削弱银行的配置力量,这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2022利率债的表现不及信用债。

5

2023年市场展望

进入2023年,市场整体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首先可以回顾一下去年11-12月发生的理财赎回负反馈事件。理财破净本质就是由于资金面收紧,信用债收益率在信用利差持续压低的背景下来到了2%的水平,过低的票息使得理财产品的收益无法再有效覆盖借贷的成本,因此套利无以为继。此外,理财赎回潮导致大量资金从表外流回表内,使得银行在23年1月的存单结构回归比较健康的状态,和往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发行量集中在短期的1-3个月品种。1月份央行多次督导控制信贷规模,且9-12个月的同业存单发行也没有放量,说明今年以来信贷投放的效率明显提升。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分拆各家银行的情况,可以发现不同类型银行的信贷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观察六大国有银行和股份行的存单发行情况,在存款整体回表和信贷投放很好的背景下,国有银行的9-12个月的长期存单发行放量,说明六大行的信贷投放结果非常好,不得不通过发行长期存单补充净稳定资金比例。而股份行的长期存单发行则不温不火,说明股份行的信贷投放结果没有那么好。但是股份行存在一个扰动项,即股份行的揽储力度比国有行更大,那么存款的增长应该比较好,所以两种效应综合起来比较难判断股份行的信贷投放质量,可能没有那么好但也不差。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刘韬:流动性指标扰动的债券市场分析

票据利率同样可以反映1月银行间的信贷投放分化。观察1月份的票据利率先上后下,按理来说监管的窗口督导说明信贷投放是比较好的,但是月末的票据利率还是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中小行的投放规模还并没有达到要求,因此大行放票小行买票,说明大行和中小行的信贷投放发生了分化。由于资本金和资金成本不同,中小行很难参与到大型基建项目。

2月的存单结构再度恶化,9-12个月期限的长期存单发行放量,这说明净稳定资金比例开始恶化,贷款投放又变为表外负债,使得存贷款的缺口变大。在1月的时候,银行理财发行大量摊余型产品以对接春节后回流的居民资金。经过理财赎回潮的调整,信用债的收益率已经到达2019年后的高点,而摊余成本法的三年期理财产品相当于准存款产品,更多的投资者开始认购。

似曾相识燕归来。配置需求上升的背景下,一年期的信用债收益率率先下行,随后三年期的信用债收益率2月也同样快速下行,两个期限债券在上涨的时间节点上存在分化。通过这个时间差,我们可以反推出2月银行或再次为市场提供了更加廉价的长期负债,导致套利成为可能。一旦企业开始购买2-3年期的保本摊余理财产品,资金就开始出表,银行的流动性指标开始恶化。因此可以观察到9-12个月期限的银行存单发行放量。伴随市场资金偏紧,大部分银行的1年期存单发行利率快速突破2.75的MLF上限,或反映2月份的信贷投放质量有待检验。同时,这个现象也给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即经济的恢复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质量仍有待观察。

风险提示: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投资建议。所载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为提供参考之目的,非为对相关证券或市场的完整表述或概括。

访谈嘉宾非本公司人士,无权以本公司名义发表评论或对外展业。嘉宾现任职机构与本公司存在业务关系。嘉宾在访谈中发表的意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或广发证券立场及观点,不构成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做出的投资建议或对任何证券投资价值观点的认可。本公司所提供的上述信息,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保证已做最新变更,请以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等公告或公开信息为准。投资者应当自主进行投资决策,对投资者因依赖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而导致的财产损失,本公司不承担法律责任。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刊登和引用本次访谈内容,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复制、刊登和引用者承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