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透线下终端门店的真正价值,代价有多大?丨圈层营销五讲③

2023-04-17 14:19:22 - 市场资讯

你对终端门店(小B)是怎么定义的:既爱又恨,素质不高,属于打不死的小强。

你好像也听过很多搞定小B的课程,学过很多关于私域流量的理论。

比如会教你要给线下小B端“洗脑”,到头来,你那三脚猫的功夫,被阅历丰富的小B老板逐一识破;比如他教你,要投入感情,以情打动,结果小B端先给你谈利益,谈起来,有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气势。

比如他教你,要搞定小B的客户,倒逼他不得不和你合作,结果出力不讨好,不但没有成功倒逼,还被小B倒打一耙,结局相当尴尬。

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与小B合作,不但是一种时代技能,也是一套深厚功力。所以大量学习了有关小B的课,不但没有提高能力,反而更加黔驴技穷。学多了,反倒影响你学习的信心与求知的动力。

我想提供另外一个视角,来高度结构化看小B,也就是基于小B,高于小B,又能与小B一体化的方法论。

三个指标判断小B价值

判断小B价值有三个指标:KOC数量、KOL质量、形成对大C和普C的影响力组合。

超核小B不是直连多少普C,而是有多少KOC,因为KOC能情感连接普C,也能实现转介绍。能连接几个头部KOL或者多个局部KOL和行业KOL。这些KOL和KOC、大C形成一个个小圈子。

从品牌商的角度,只有形成KOL、KOC、大C和普C的多级用户结构,才能在一个市场形成绝对优势,因此形成了多级结构,也就有了网络密度,及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每个小B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同时小B的小圈子是分布式的,单个小B商业价值低,只有把一定数量的小B串联起来,才能产生推广价值。小B只是连接桥梁,是价值传递者,不是价值创造者。品牌商只有与小B共享小圈子资源,才能产生超价值,单靠小B个体力量,也无法对小B小圈子资源的施加影响。

站在社会视角来看,因为某些需求构成的小众人群的小网络既是大网络的组成部分,又是大网络的基石,与大网络的价值和网络规模这一现象相比,小网络的价值更多取决于另一个因素——密度。

互联网打开了

小B的探索空间

通常一个网络的密度越高,其网络效应就越强。在一个小众人群中,我们不可能迅速地增加人(节点)之间的连接,通过高密度来解决规模的问题。因此,相比大众人群以规模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以用户密度来定义小众人群,当一群人之间的相互连接越多,用户密度就越大,这群人的价值就越大;相反,如果连接越少,用户密度越低,这群人的价值就越低。

网络密度是指一些交叉的关系相互强化、约束或转化,就是社会生态学。由诸多节点之间那些动态,有意义的、连续协商的互动构成。互联网打开了小B的想象和探索空间,不仅能够保持并加强现有关系,也有助于结成新的桥梁(混圈),花在网上的时间并没有减少线下接触时间,而且将以前花在不那么重要的社会性活动进行了重新安排。

从原来单一的线下为主的关系构建,升级为线下关系、社群交互和线上联系相结合的多维模式,使关系密度进一步扩大。经历过移动互联融合之后,小B已经超越了原来的概念,关系打破了地域的范畴,个体拥有多个圈子,同时也是圈层参与者,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有其复合的社交结构。

小B的圈层特征:是以店老板个人为中心的社会网络,主要由强连带、包括亲朋及熟人组成,保持着差序格局的结构,有亲信这样的内核,也有以熟人为主的外围,人情往来使外围保持着较高的弹性,使圈子保持开放且部分的交换,边界比较模糊,圈子可大可小,关系可进可退。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传播过程。

线下门店因为有社交关系背书,靠人情建立认知。信息级联一旦形成规模,扩散速度就会很快,扩散范围就会极广,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级联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互联网虽改变了小B关系的来源,扩大了关系的范围以及地域界限,也会增加弱连带以及间接连带的数量,但不会改变差序格局关系网、圈子文化和社交规则。

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小B

小B的圈子是因为店老板个人建立的,一般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小团体,并带动周边的人际关系链,如同滚雪球一般。由于圈内成员不仅有紧密关系,还有共同的利益,他们对忠义和友谊的延续不仅为了自身长远考虑,而且还涉及小团体的整体利益。圈内人往往抱团作战、互助共赢,协力从圈外争夺资源,然后分享资源,超核小B往往都由几个核心人物共同建立。

用户结构与社交系统融合,让关系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缓慢的渐变,也不是无迹可寻的突变,而是在渐变中产生了突变,都是在圈层结构与行动的共同演化发生的。当结构演化到某一引爆点,就到了临界点,引爆了,也就是找到了一个交互的阈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参加集体行动的阈值,也就是看到了多少人加入了,他受到鼓舞也会加入,这就是格兰诺维特提出的阈值模型。

阈值的分布与社会网络结构决定了示范具备涌现特征,更多的人参与并传播出去,就引发了更多的人参与集体行动,就会爆发出圈,直至多圈交叉覆盖。

小B本来是一个稳定的渠道结构,忽然有了运营用户的行动,结构迅速重组,行为开始改变,系统马上就会进入另一个状态。小B原来只是从商业的角度与用户打交道,通过运营用户也有了社会网络的视角,就会用多元化、个性化、连接化的行动来改变自身。这种变化不是单方面行动决定,而是由结构与行动共同演化决定的,其中用户结构是核心动力,多方面互构共变的机制,找到了解决圈层和渠道打通的新范式。

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小B,就需要灵活运用布局思维,在各种高度不确定的信息、高度不完整、隐隐浮现机会却不能描绘具体轮廓的状况下,应该整体性基于大势研判和掌握自己的方向,对圈层和渠道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反馈,动态造势以及调整各类关系结构,好让机会与预先布局匹配,这跟运动站非常类似,在不断交互的道路上捕捉机会。

社交网络改变了品牌商和渠道之间的关系,把交易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强连带是个人的边界,弱连带是圈层的天花板。强连带是近邻、弱连带是远亲,近邻和远亲一体化。一体化联接模式——由几个超核联系枢纽和大多数小枢纽构成。

超核小B的时代价值

一个行业越是网络化,其竞争结构就越趋于集中到少数大型公司,市场会变得更加垄断,你会在越来越多的市场和细分市场中,发现独一无二的具有统治力的本土网红。

一个人社会阶层越低,强联系就越频繁。格兰诺维特当前的超核小B不但在渠道功能上进行了升级,还具备了口碑和传播作用,圈层渠道化和渠道传播化。

超核小B的时代价值:就在于通过圈层和社会网络连接在一起了,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和多重影响,是一个高速运转的反馈环。这个反馈环运转的结果就是连接效应,就是说,当一个新的节点加入之后,系统中原连接数多的那些超核小B更有可能得到新的连接。

为什么KOC不能取代超核小B?

因为超核小B卖品类,正因为卖品类,处于内行的关键位置,获取的竞品信息和用户信息要远远高于KOC。还有重要一点,超核小B的身份是专业,KOC是副业。超核小B可以持续与用户连接、交互和服务,KOC难以做到,如果超核小B与KOC协作,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传统企业不能只盯着头部网红,而是应该采用蚂蚁雄兵的策略,发掘一定量级的KOC和KOL,进行分布式、嵌入式品牌推广,这样效果更好。多圈层叠加,品鉴会增加了自下而上的参与感,发动了广大普通用户。

你怎么看终端门店小B的价值?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