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时空大数据标准解读 ②丨以标准化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高质量应用

2023-04-17 19:09:12 - 自然资源部

转自:自然资源部

以标准化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高质量应用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系列解读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指出,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性,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0—2035年)》提出,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估预警。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推动时空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重要举措。《规定》规范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定义与数据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以及应用技术流程、典型场景的指标与数据服务要求等,为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提出要求,其他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也可参考执行。

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规范正当其时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数据,全球数据每18个月会翻一番,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175ZB,其中80%的信息都与时间和空间位置相关。随着对地观测、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新型时空大数据层出不穷,不断扩展和丰富了时空大数据的内涵,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测日益精细化和实时化,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监督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但由于时空大数据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分辨率和精度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深入应用,对其做出必要的规范势在必行。

《规定》聚焦城市时空大数据的类型、内容,以及采集、处理和融合过程,目标是构建科学规范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应用技术流程,解决大数据分析应用过程中的标准不一致、算法不统一等问题,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监督实施等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规定》的颁布实施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又一重要成果,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化、智慧化水平的重要促进。

二、《规定》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的工作原则和目标

《规定》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五个坚持”的工作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安全可控,这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考虑到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作为自然资源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衔接,充分发挥基础数据库作用,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

本着以上工作原则,《规定》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的工作目标,这既是以往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当中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也是本标准着力解决的相关问题。一是梳理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分类,为国土空间规划应用提供基础。二是构建大数据采集处理、融合与质量控制体系,提出规范城市时空大数据采集、处理、融合和应用的相关要求。三是指导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中典型场景和具体指标的应用,指导城市时空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三、《规定》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的总体框架

如何将工作原则和目标贯彻到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工作全过程,如何在统一的时空基准下做好数据资源、数据处理、应用服务等各方面技术的有序衔接,对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体系至关重要。为此,《规定》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总体框架,包括数据资源层、数据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层、典型应用场景、业务服务层。总体框架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等工作为目标,理顺了数据内容、数据技术和应用场景的关系,为后面提出数据内容、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数据融合等具体要求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在内容方面,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的数据资源层应包括自然资源数据集、城市运行基础数据集和城市运行流数据集等,以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对自然资源、经济社会、人类活动等的分析需求;在数据技术方面,重点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融合等过程提出有针对性的数据质量控制要求,为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提供支持。

四、《规定》为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提供了应用指导

立足已有的现状、管理和规划数据基础,在应用中充分集成融合满足质量要求的时空大数据尤为重要。为此,《规定》提出了时空大数据应用技术流程,以城市为基本单元,构建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的应用场景,鼓励根据需求探索其他多源大数据的应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典型场景,《规定》充分考虑了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需要,并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1063—2021)的六大评估内容衔接,提出了城市安全底线、人口结构、职住平衡、社区生活圈、城市区域联系5个典型场景和6项典型指标,对每个场景中典型指标的定义、计算所需的数据及模型算法分别进行了详细描述,以此为例为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提供指导。

(一)城市排水防涝

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近年来随着特大暴雨等极端异常天气增多,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洪水等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社会关注。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查明历史积水点分布及其影响范围,进而在规划中进行针对性的空间应对,对于城市内涝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意义。《规定》在城市安全底线应用场景中,以城市内涝积水点空间分布计算为例,在数据来源、时间空间范围、时空粒度和计算步骤等方面对参与计算的相关时空大数据提出要求,以指导城市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应用。

(二)城市人口与职住平衡

人口规模是确定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传统人口数据,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统计周期长,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现在人们对手机使用十分广泛,通过移动信令和位置服务等方式记录的人类活动数据有客观性、连续性、精确性的特点,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应用中的优势体现在全样本、实时性、动态化、无群体差别等。人类活动相关的时空大数据不仅能确定国土空间规划承载的实际人口,还能帮助分析人口在时空上的移动和分布规律,便于进一步研究城市居住与就业分布情况,探索通勤规律与调查通勤时间,进而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准确的定量分析结果。《规定》以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计算城市实际服务人口、常住人口,以及工作日平均通勤时间为例,提出数据要求和模型方法方面的规范,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做好城市人口与职住平衡分析提供一种可选的解决方案。

(三)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空间单元。以往对于生活圈的定量化研究多基于传统调查数据,例如对服务设施和居民的调查等,获得的数据受样本分布影响明显,成本较高,调查的范围通常也极为有限;而POI数据具有公共服务设施种类齐全、更新及时、覆盖面广、易获取等优点。《规定》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的计算要求,通过融合POI等多源时空数据,有效识别各项设施的空间布局,再通过互联网地图服务提供的最短路径或步行导航路径等计算的实际步行时间,相对准确地测度15分钟生活圈的覆盖范围,为挖掘现状社区空间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差距、优化城市社区空间布局提供指导。

(四)城市区域联系

城市区域联系,指城市的人口、交通、资本、信息、文化等各类要素在城市之间或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流动,常用于优化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提升空间连通性和可达性,改善职住关系,完善开敞空间和慢行网络等。跟踪分析城市区域之间要素流动的方向、距离、强度、类型,对于宏观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优化流动中的瓶颈至关重要。《规定》在城市区域联系场景中,提出基于互联网位置服务和手机信令等人类活动数据为主的城市对外日均人流联系量的计算要求,通过提取计算有效驻留、识别跨城出行、计算流入流出量等过程,得出城市对外日均人流联系量,进而为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交通的布局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作者:李晓波、肖飞

视频:刘潇然、巴凌云(实习)

新媒体编辑:闫倩

初 审:杜潇诣

审 核:程秀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