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燃“四千四万”精神,发源地无锡开会纵论如何弘扬、传承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凭借“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推动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缔造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当年“四千四万”精神的发轫地无锡县,是今天的无锡市锡山区、惠山区一带,虽根植于特定的发展阶段,但“四千四万”作为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在当下仍然是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日前,一场名为“弘扬传承优秀企业家精神,助推锡山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在无锡市锡山区召开,来自锡山的政府部门、企业家、作家等齐聚一堂,纵论如何发扬、传承“四千四万”,探讨“四千四万”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精神溯源
作为“四千四万”精神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原无锡市锡山区副区长、区企业家协会顾问孙建南在座谈会上讲述了当年老无锡县的创业故事。
据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农民要想尽办法发展农村工业,但却面临着无原材料、无市场、无技术、无资金的“四无”尴尬。如何破局?彼时无锡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除去等、靠、要,出门找市场。”于是,无锡县当时有上万名供销员,一个供销员一天行程可达百余里,有时一天要跑两三个县城。他们披星戴月,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形成了独特的“供销员”经济,也构成了“四千四万”精神的现实基础。
原无锡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农村工作部部长曹柏楠3月底在江苏党史网发文称,他第一次听到“四千四万”精神这个提法是1973年春节后不久,县物资局召开供销后勤工作会议,副局长孙耀根在工作报告中讲述了供销采购的艰辛,列举了供销员竭尽所能,战胜种种困难的事例,并以“四千四万”作了生动概括。“当时听到‘四千四万’这个提法觉得很新鲜,对他们的工作也十分感动。”曹柏楠说。
另据无锡文史学者李广平的考证,《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5日二版刊登记者袁养和的文章《起家的“秘诀”》,称赞“四千四万”精神是无锡县社队工业平地起家的法宝。1984年2月,无锡县对全县供销人员进行表彰,县长何正明在报告中说:“你们(供销人员)为了完成繁重的供销任务,想了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保证千车万船的物资运回来,促使千家万户富起来。”
长期以来,“四千四万”精神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经口口相传成为当时无数创业者的座右铭。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凭着“四千四万”精神,江苏用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农村10%的国民生产总值。
2018年1月,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赋予了“四千四万”精神新的内涵,即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2010年,在位于锡山区的我国第一家乡镇企业——无锡市春雷造船厂旧址,当地建成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记录了乡镇企业的历史足迹和“四千四万”精神的形成过程。澎湃新闻从无锡锡山区获悉,作为精神传承的平台和载体,该馆经过提升改造,将于今年上半年重新开馆,其中“四千四万精神之光”展厅,将以四组雕塑场景,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现实意义:仍是企业家动力源泉
时移势易,为何当下还需要弘扬、传承“四千四万”精神?座谈会上,无锡市锡山区政协副主席李佩东认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需要千方百计承压发展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他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弘扬“四千四万”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可以激励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增强信心,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创造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且可以积极引导全社会认识到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倡导尊重企业家,并形成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
原锡山区副区长、区企业家协会顾问孙建南分析,“四千四万”精神的实质内涵,是敢闯敢拼的担当精神、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善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领跑精神。体现的是历经坎坷磨炼形成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百折不挠,折射的是与时俱进、善于学习、积极进取、勇于攀登。“在新时代,传承与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能促使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申锡机械集团董事长吴杰谈到,父亲当年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创业历程,诠释了“四千四万精神”,这种精神也在不断激励和鞭策他把事业做强做大,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其锲而不舍地推动公司在产品、市场、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江苏博宇建筑工程设备科技公司总经理高智鹏感慨道,他当年创业条件极为艰苦,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场地环境也相当恶劣,但正是受老一辈企业家“四千四万”精神的影响,才坚持了下来。“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时代变迁的面前,给‘四千四万’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以实现事业的飞跃。”高智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