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书写长江的历史

2024-04-17 06:00:17 - 媒体滚动

转自:黑龙江日报

多维视角下书写长江的历史

□赵昱华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蓝勇在《水润华夏大长江》中,骄傲地喊出了:“常看长江长河落日圆,不怕岁月大浪不淘金!”

在书中,作者蓝勇带着他的“长江情怀”,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出发,既是在写长江的历史,也是在写历史的长江。蓝勇来自长江边的四川省泸州市,他的很多学术成果也源自对长江流域的研究,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蓝勇对长江的情感之深。

正因如此,蓝勇对长江并不只是以一位地理学者的审视眼光去看待的,也是以历史学家的求真去考察,以旅行者的好奇去品鉴,以文学家的激情去书写。

这是一个“重新发现”长江的过程。我们对于长江,可谓既熟悉又陌生。这样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却连她的源头都未能确定。长期以来,长江的源头被认为是岷江,直到清代才修正为金沙江。而到1978年经过两次对长江源头的考察之后,这才认定长江的源头是沱沱河。历经2000年的这一“再发现”,值得敬畏与思考。

古代的大江大河,向来是文明的催化剂。距今300万至500万年前,在长江流域的山涧深谷之中,猿人逐渐孕育。我们中学时都读到过,云南的元谋人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而元谋人就栖居在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青莲岗文化……原始的文明在这里燃起了火种,古老的艺术在这里留下了印痕,正是在长江这一条大河的流经之处,中国的古人类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飞跃。长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静观着人类的兴衰。

蓝勇尤为关注的一点,便是长江各文化之间的交融汇聚,在他看来,长江代表了开放兼容的精神。长江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多元的人类文明,又因为这些文明皆源自长江,因此形成了多元又一体的特点。作者作此判断,首当其冲的原因,便是长江联系了上下游的多元文化,其中既包含了长江上游的藏、彝、纳西、羌等少数民族文化;也包含了中下游汉族所创立的巴蜀、荆楚、吴越等文化。其中备受作者关注和赞叹的,是先秦时期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荆楚浪漫主义文化,这一文化深受荆楚影响,表现了一种“对中原文化羁绊的反叛”。

另一个被作者所关注的长江文化,是唐代诗人或受贬谪、或困居一隅,郁郁不得志而产生的“贬官文化”。“李杜刘白千古传,长江东去不复流。人生境遇岁月论,成败终由青山定。”在当时的中原人看来,长江流域依然是千年前那个蛮荒之地,很适合流放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官员。他们抱着落寞远道而来,又为山水所动,挥笔写就千古绝唱。“国家不幸诗家幸”,然而,就此看来,诗家的不幸,也是长江文明的大幸。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我国的经济中心有过多次的南迁,而每一次的南迁都会带来长江文化的兴盛。作者指出,宋代是长江流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受气候和历史原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全面迁移到了东南一带,政治、文化也随之迁移,长江下游地区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发展地带。对这一迁移的考察,可以投射出生产力的发展,也为研究唐宋的文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蓝勇所描绘的长江,既是自然的长江,也是人文的长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家世代居住在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而作者是四川人,处于长江的上游。这本书将我们相连,这一江东流的春水,延绵千年,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