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云南的》说唱触发方言模仿秀,武汉大学方言研究学者:这暗合了普遍的故乡情感

2022-05-17 11:39:22 - 媒体滚动

蔡金发带着银饰耳环,留着“狼尾头”,嘴里唱着节奏感极强的词“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随着说唱鼓点,一头黄发一颠一颠地颤动。

《我是云南的》说唱触发方言模仿秀,武汉大学方言研究学者:这暗合了普遍的故乡情感

近日,这首歌引爆了短视频平台。大家纷纷填上各地方言,用着同样“上头”的旋律,去介绍自己的家乡。

简短易懂的词汇、具代表性的方言表述、加上互联网快速复制的传播模式,突然,成百上千种地方方言,“爆发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样的传播很震撼,如果没有这些方言,地域文化该多么单调呢?”阮桂君感慨。

阮桂君,是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在汉语方言方面有特别研究。在他看来,人们都生活在城市里,用普通话去融入城市,这次现象级的方言模仿,暗合了每个人普遍的故乡情感。

方言本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基因密码。他说,对家乡的喜欢,最原始的就是母语,就是乡音。如果你几十年之后回到家乡,发现乡音无改鬓毛衰,天然的亲切感不是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哪个人没有家乡呢?”

《我是云南的》说唱触发方言模仿秀,武汉大学方言研究学者:这暗合了普遍的故乡情感

【1】网友自发变成“家乡推广大使”

“青蛙叫做欧巴”、“老婆叫做搓妈”、“老虎叫做辣妈”、“鸡蛋叫做阿耶夫”......听着听着,你就可以闭眼作答,学会傈僳语的一些简单词汇了。

据媒体报道,将“云南方言说唱”带火的傈僳小伙蔡金发,今年29岁,16岁离家到外地打工。一开始,他和兄弟纯粹抱着玩的心态拍摄短视频,没想到以此走红。

工地的工资不高,走红之后,他仍在浙江湖州的某处工地上班,下班后开启直播和网友互动。

蔡金发最近的视频,无一例外,唱的都是同一首歌,词都没有改动。据云南省泸水市融媒体中心消息,《我是云南的》歌曲作词者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的茶雄军。

从2019年开始,茶雄军便开始创作写歌词。2020年9月,茶雄军从《我太帅了万人爱》这首音乐获得灵感,将“我是云南的”等词句填充进去,创作了这首歌词,当时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其对媒体表示,感谢“蔡总”唱火它。

茶雄军透露,他正在创作新的歌词,除了泸水,还想把云南其它城市也写进歌词,让更多网友了解云南,来云南旅游。

各地网友也都模仿着,自发变成“家乡推广大使”。内蒙人说着当地方言,画面中是广袤草原,成群牛羊。西北人边说唱边舞动,在黄土高原、砖瓦房旁。

《我是云南的》说唱触发方言模仿秀,武汉大学方言研究学者:这暗合了普遍的故乡情感

【2】有归属感的方言元素需要传承

一地方言在全国传播,并非偶然,也不是孤例。

阮桂君介绍,此前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就是由广西方言模仿而霸屏。2016年,南宁一小伙失恋后发布了一个小视频,称自己因和女友分手,而变得难受、想哭,于是带着南宁口音的普通话便传开。过春节回到家乡时,社交平台上也会涌现一波“方言拜年”的内容。“方言的背后是人和故土。”阮教授说道。

“歌谣推广方言,被他们做到了。”他带着感谢评价这两位云南小伙。

“大部分民间歌谣都是用方言唱的。”阮桂君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到全国各地搜集民间歌谣。在搜集歌谣时,学者发现,大部分民间歌谣都是用方言演唱,需要精通方言,才能够真实记录。以此,学者在歌谣研究会的基础上,再成立一个方言研究会。

北京大学也趁此机会开始开设方言学课程,开始培养一些方言学的人才。自此中国的方言学开始兴盛起来。至今,该学科发展了将近100年。

阮桂君也看到,模仿云南方言歌曲的阵容频繁出现小孩子。在说普通话的氛围中,家长们也会想着,让自己小孩说两句方言拍成视频。

从求学到工作,阮在武汉生活多年,他观察到,现在的小孩没有几个会唱武汉童谣了。“孩子都唱着,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可实际上,武汉的孩子有几个见过小毛驴呢?这没有认同感。”

他唱道,“摇摆手,家家(湖北方言指外婆)的走,搭轮船,下汉口,买个粑粑(类似饼的食物)接朋友。”轮渡、码头、热干面,让孩子有归属感的武汉元素,需要传承。

【3】方言让人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

若看到一项东西在消失,首先要做的是保存,把东西留下。

从2015年开始,国家推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该工程在全国有一千多个方言点,大概100个少数民族点、100个濒危方言点。全国范围内通过摄像、录音和手写的方式,把地方方言保存在国家档案馆中。工作持续了五年,2020年结束。“这像设立了中国方言的大观园。”阮说。

《我是云南的》说唱触发方言模仿秀,武汉大学方言研究学者:这暗合了普遍的故乡情感

保护方言,阮桂君认为,学者的力量可能渺小。

他提到一个特殊的地方——湖南长沙。节目主持人汪涵自行出资,在湖南组成数十支调查小队,把湖南全省每一个县的方言用语音、视频的方式搜集起来,之后,将这些东西都放到博物馆里,博物馆里面有VR体验馆。

当初交流时,汪涵说,他不需要什么东西,只要过了几百年,湖南的子孙后代到博物馆,听到老祖宗说的话、发的音,产生了一丝感动,流下了一滴眼泪,那他就特别满足了。阮桂君敬佩道,“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

方言,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沉淀。武汉方言有句话叫“不服周”,武汉这个地方本来是楚地,一直以来都不服北方周朝的统治,所以楚国一直受到北方的打压,有人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传说故事),这个共工他就是楚人,很多历史的东西,都在不服周这个词里体现出来。

他设想着,建一个博物馆的语音角落,让人明白“武汉话是怎么回事”。让人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

九派新闻记者徐鸣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