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新亮点

2024-05-17 10:03:06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处,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既是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所在地,也是长江三峡咽喉枢纽和生态屏障。长江干流在宜昌流经232公里,占湖北省长江干流岸线总长的近1/4。宜昌市地跨武陵山和大巴山两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而独特,有金丝猴、长江江豚、中华鲟等旗舰物种,对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长江重点生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3年4月,《宜昌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式出台,提出了宜昌市高水平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宜昌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要把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围绕长江江豚、中华鲟、金丝猴、疏花水柏枝等珍稀濒危物种类群做好保护工作,并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在生态旅游等服务业、生物制药等新技术产业方面做好可持续利用,以生物多样性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宜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与实践

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2022年12月28日,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通过区域协同立法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要求,建立跨区域协同协商机制,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事项,协商解决跨行政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问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资源共享、预警监测、联防联控、应急处置、生态补偿等领域建立协同工作机制,高效、有序开展区域协同保护工作。

全域本底调查稳步推进。面对地方财政资金短缺的不利局面,宜昌市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动各区县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带动区县积极参与,第一批主城区、夷陵区、兴山县和五峰县调查项目于2023年顺利启动。目前,已完成哺乳动物和鸟类冬季调查,植物、两栖爬行动物、水生生物、昆虫等类群以及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等业已全面开展调查。此外,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已经支持点军区完成了本底调查;枝江开展了鸟类本底资源调查,完成野猪、猪獾本底调查及重点野生植物疏花水柏枝本底资源调查;秭归开展野猪资源本底调查以及水鸟专项调查;远安在沮河湿地公园范围内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长阳对崩尖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清江国家湿地公园内生物资源开展本底调查。

就地保护体系逐步健全。全市共拥有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森林公园、8个国家湿地公园,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地网络。其中,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蝴蝶谷自然教育基地、杨家河自然教育小径以及观鸟观星等室内室外科普场所6个,“施创新之举,护自然本真”案例入选2022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2022年11月,划定宜昌市生态保护红线4633.54平方公里。在湖北省率先发布《宜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市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109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56个,重点管控单元29个,一般管控单元24个,分别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5.04%、21.73%和23.24%。

长江生物保护成效显著。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昌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江豚如今在宜昌葛洲坝下游水域全年可见,见证了长江生态的改善。宜昌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完成退捕渔船1878艘,安置渔民3678人,渔船处置率100%。长江宜昌段鱼类年自然繁殖数量大幅增加,经监测江豚自然种群从2017年的15头左右增长到2022年的20头以上;胭脂坝至宜都清江河口经济鱼类产卵规模达179亿粒,繁育能力近十年提升明显,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3年4月和10月共完成2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向宜昌江段放流不同规格中华鲟11200尾。在长阳县开展了“中国小鲵”监管和辅助繁育3348尾放归自然活动。2023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和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共人工繁育中华鲟出苗首次突破100万尾。

生态保护修复全国领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以宜昌市为主体的湖北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已完工验收,决算审计总投资102.6亿元,覆盖面积1.47万平方公里。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基本完成,实施全域生态复绿3513公顷,修复废弃矿山600多公顷,建设水保林4180公顷,石漠化治理800公顷,水土流失防治3.3万公顷,修复长江岸线102公里。该工程试点总结出的“省市县”一体推进、“点链面”一体统筹、“规建管”一体把控、“政企社”一体投入、“运管维”一体保障的“三峡样本”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枝江市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山水工程全国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

宜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五峰绿色脱贫两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入选COP15国际论坛“中国馆”。五峰蜜蜂养殖、蜜源植物种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的减贫案例,被写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宜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高水平建立健全保护体系。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要求,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工作,编制发布《宜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总体规划(2024—2030年)》,结合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划定优先保护区域,提出优先领域,确定优先行动,设计优先项目;制定可评估、可考核的指标体系,为市域生物多样性管理考核提供示范。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的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政策、绿色金融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政策,推动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市域样板。

高水平实施调查监测,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继续推动开展宜昌市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大型真菌,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等,全面摸清宜昌市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底,尤其是填补三峡工程库区调查监测的空白。充分发挥宜昌市在长江大保护中的示范引领地位,推动建设大老岭生态质量监测站,谋划建设宜昌市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协同提升地面监测、遥感验证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按照“一站多点”的模式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和评价,保障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宜昌建设提供支撑。

全方位推进持续利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依托宜昌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着力推进形成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努力将宜昌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将是宜昌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必由之路。下一步,通过发展宜昌市区域公用生态品牌、构建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体系、打造生物多样性文创经济,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研学教育产业、可持续生物多样性生态产业全面发展,显著促进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开展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依托三峡集团实施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同推进。

深化拓展国际视野,助力打造世界宜昌。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宜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进展、工作成效和成功经验,定期推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最佳实践案例。积极利用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宣传主阵地作用,配合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进一步打响宜昌市生物多样性名片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生物多样性高质量保护与高水平发展宜昌案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宜昌方案。

生物多样性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我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东道国要引领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宜昌市应抓住这一宝贵契机,用生物多样性这一国际语言讲好宜昌故事,有力推进世界级宜昌建设,用生物多样性这一重要平台展示宜昌方案和宜昌理念。

作者单位:杨晓东、谈晶,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吴翼、史杰、崔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