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齐长城焕发活力与生机

2022-06-17 05:14:45 - 齐鲁晚报

古老齐长城焕发活力与生机

古老齐长城焕发活力与生机

古老齐长城焕发活力与生机

古老齐长城焕发活力与生机

齐长城蜿蜒于山东大地,修筑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齐长城是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承载着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齐长城沿线,就齐长城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实地探访。

齐长城锦阳关段李睿摄

记者李睿

千年古关

一辙惊梦

千年风霜走到今天,齐长城安静、深邃地盘踞崇山叠嶂之间,行走其间,依稀能感受到昔日的雄浑巍峨。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至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庄入海,经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7市共17个县(市、区),总长度641.32公里。目前济南段现存遗迹108段,沿线有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3大关口和天门关、胡家庄关等13个小关,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锦阳关和青石关。

从济南市区出发,向东南方向驱车行驶六七十公里,来到济南市莱芜区,终于见到著名的锦阳关。锦阳关位于莱芜区娘娘庙村与章丘区三槐树村交界处,因地处锦屏山之阳而得名。

“这是古代齐鲁两国往来的交通要道,还是军事要塞,因此在周围险峻山峰上修筑了城堡、烽燧,守军居高临下,扼其咽喉。”山东济南莱芜区雪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忠明介绍,锦阳关西长城岭段长约756米,沿锦屏山而建。这里城墙最高处有6米,最宽处有5米,上有雉墙,后为站墙,垛口、瞭望孔都较完整,是齐长城全线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遗址。

再往东走,齐长城上第一大关——青石关映入眼帘。青石关曾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齐国首都临淄到鲁国首都曲阜的必经之路,自古有“直淄之门,当南之冲,为出兵要路”的说法。这里是军事要塞,又是交通中枢,故设重关镇守。青石关下的古道长3公里,宽28米,古称“瓮口道”,现称“关沟”。青石关义务讲解员、退休教师张宗发介绍,古代青石关关城方圆百米,有南、北、西三座城门,均为石拱门,洞顶建有楼阁。“现在只有北门洞保存基本完整,但上层的建筑已消失不见,南门、西门只有遗址依稀尚存。”

在青石关北门洞北面的坡上,有一道长长的、深达15厘米左右的辙沟,张宗发告诉记者,这是当年无数独轮车从此经过留下的车辙印迹。透过这条长长的辙沟,让今人依稀可以想见当时的车水马龙。“这里当时还经常堵车呢,来往的车子排成长队,谁也不让谁,往往一等就是好几天。”张宗发说,他还在青石关关沟东侧的陈抟洞里,发现了一块明万历三十五年的石碑,上面写着“京省通衢”,“这意味着这段齐鲁古道是古时候的‘国道’。”

青石关以其特有的军事、地理、商旅、建筑等方面的魅力,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观瞻。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就曾在这里留下诗篇《青石关》:“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作为齐鲁古道上著名关隘,青石关还兼有通商和海关的功能,据介绍,明清时期青石关村就已经商铺林立,有米店、茶店、旅店、粥店等多种商铺。

设置巡护公益岗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齐长城的建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地形及地貌的变化而变化,建筑结构以土、石及土石混筑为主,山上多为片石干垒,平原多以泥土夯筑,墙体分为土墙、石墙和山险等类型。

今年3月,山东印发《关于组建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队伍的通知》,按照因需设岗的原则,依据齐长城沿线7市的长度和巡护任务量,全省共设置了86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齐长城巡护工作,确保每1公里齐长城至少有1名保护员负责巡查,大大提升了齐长城的保护力量。

据悉,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用于协助政府保护管理齐长城的辅助性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须每天一次巡护齐长城,履行巡查看护文物本体、及时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定期报告、保护宣传等岗位职责。

在此基础上,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实施齐长城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加强安全管理,不断提高齐长城文物保护管理水平。近年来,实施齐长城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投入2000余万元,加强对齐长城重要点段修缮保护及展示,先后开展源头保护展示、源头主题标识雕塑建设、齐长城锦阳关、青石关及东门关保护等十余项工程,其中源头保护工程将“高强无机纤维材料”用于夯土层墙面保护,创造了岩土文物保护新经验。目前,济南正在推进齐长城长清区定头崖西山段保护展示工程。

同时,济南注重加强齐长城整体保护管理,强化文物安全。去年以来,济南基本摸清市内齐长城108个段落当前保存现状和管理使用情况,严格按照安全风险等级分级保护,划分红段14段、黄段21段、绿段73段,严管“红段”,紧盯“黄段”,不放松“绿段”,并在齐长城源头、青石关等多处重要点段设置与公安部门融合互通的监控设备。

与此同时,济南市启动了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推进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该项目为山东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之一,被列为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重点项目。项目一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齐长城步道工程、绿道工程、锦阳关齐长城遗址博物馆、齐鲁古道文化街区、运粮河景观提升、娘娘庙古村落周边环境提升等,通过项目建设形成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计划总投资3.35亿元。

开展保护修缮

推动文旅融合

一路东行,到达山东淄博,便来到了齐长城风门道关段、城子段。据了解,淄博市内齐长城属于齐长城中段,主线长约110.84公里,共有39段,横贯淄博市南部山区,主要分布在博山、淄川和沂源两区一县境内,约占整个齐长城长度的六分之一,保存相对完整。

齐长城风门道关段起点卧铺东山,止点双堆山南崖,墙体沿山脊线分布,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长1839米。“风门道关因位于山峰与山峰之间的垭口而得名,风从这个间隙中穿行,几乎和山下形成‘两重天’,垭口处山风呼啸,山下的树木可能不动不摇。”淄博市博山区文物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王予幻向记者解释道。

据介绍,近年来,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齐长城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745万元,先后完成风门道关段、核桃崮段、两平段、城子段4段约8公里文物本体修缮工程。2018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风门道关段齐长城遗址开展抢救性保护修缮,总投资310万元,目前墙体保存状况较好。

为了科学高效地对齐长城遗址实施保护和利用,淄博不仅建设了市级齐长城视频监管平台,还结合齐长城巡护现状,创新开发了“齐长城智慧管理系统”,系统分为管理端、巡护端和PC端,实现了对全市约110多公里齐长城的数字化管理,涵盖博山、沂源、淄川3个区县。“目前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两个月的时间,为全市约170位齐长城巡护员和各级文物管理员提供服务,所有巡护过程均可通过该系统在线记录。”依托这一智慧系统,巡护人员反馈回大量的齐长城现状资料,为后续齐长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数据。

淄博近年还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文物长制”,全面建立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文物保护体系,并将齐长城保护与之密切结合,落实保护责任,确保文物安全。同时,按照组建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队伍的有关要求,现已确定公益性岗位巡护员144人,其中,淄川37人、博山64人、沂源43人。

此外,淄博注重活化利用齐长城的历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博山历史悠久,古称“颜神”,颜神古镇就是一座既有古意又有青春活力的文旅特色小镇。距离风门道关不远的龙堂村也是一座古村落,该村始建于明朝初期,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以明、清建筑为主,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赏。

车辙印李睿摄

齐长城青石关段李睿摄

今日热搜